重生94华娱:从高中体育生开始 第15章 早市烟火

作者:维克阿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4 07:36:08
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8月2日清晨,天色阴沉得像一块吸饱了水的灰布。风里裹挟着丝丝凉意,刮在裸露的胳膊上,真有点扎人的感觉。

江海潮在院子里活动了一下胳膊,膝盖的伤处传来一阵酥麻的痒意——昨天组装那套“架子鼓”太投入,早把大夫“少动弹”的嘱咐抛到了九霄云外。

他走到水缸边,擓了半盆清水,掬起冰凉的水用力拍在脸上。水珠顺着下巴滴落,溅在洗得发白的蓝色运动裤上,洇开一小片深色的湿痕。

段飞的屋里静悄悄的,窗帘拉得严丝合缝。

不用想,这小子昨天跟“乐队”折腾到半夜,这会儿肯定在补觉。

江海潮轻手轻脚推出自行车,拨了下变速开关,车链子发出“咔咔”两声轻响,顺畅地换了档。

他小心翼翼地骑着——这辆“前三后七”的变速车可是段飞的命根子,不能磕着碰着。

有几家门口还放着乘凉用的长条木凳,凳面落了一层薄灰,显然是昨夜忘了收。

墙根下,偶尔能看到“计划生育好”的红漆标语,字迹早已褪色发淡,成了这个年代特有的印记。

江海潮慢悠悠地蹬着车,心里盘算着:再过二十年,这些带着烟火气的小院都得被推平,竖起冰冷的高楼。

到那时,再想看看这满墙的牵牛花,可就难喽。

早市设在南北走向的兴盛路,离三道街不远。还没到街口,“磨剪子嘞锵菜刀”那悠长洪亮的吆喝声,就混着清脆的自行车铃声、小贩的叫卖声飘了过来。

空气中还裹着刚出锅油条的浓烈焦香,勾得人肚子里的馋虫直闹腾。

路口第一家是卖豆腐脑的。一个半人高的铁皮桶冒着腾腾白气,老板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正用长把木勺往粗瓷大碗里盛着雪白的豆腐脑,浓郁的卤汁香味直往鼻子里钻。

旁边的油条摊更是热闹。油锅里“滋啦”作响,金黄油亮的油条在里面翻滚膨胀。

摊主用长长的竹筷子利索地挑出来,“啪”地一声甩在铁丝架上沥油,滚烫的油星子溅得老远。

“老板,来四根油条,两碗豆腐脑,一碗不放辣!”江海潮把车支在路边,摸出皱巴巴的零钱递过去。

“好嘞!”老板手脚麻利,用薄薄的透明塑料袋装好油条,又盛了两碗热气腾腾的豆腐脑。其中一碗,特意加了勺红彤彤、油汪汪的辣椒油。

“小伙子,今儿咋起这么老早?”老板随口问道。

“睡不着呗。”江海潮接过早点,瞥见旁边大筐里深褐色的茶叶蛋,又加了句,“再来俩茶叶蛋,要入味儿的。”

老板笑着用勺子搅了搅搪瓷盆底:“底下的泡得透!给你捞俩带裂纹的,保准香!”

回程时,车把上挂着的早点袋随着车轮晃动。油条的热气透过塑料袋口冒出来,烫得车把微微发黏。

路过供销社旧址改成的“精品服饰店”,门口的大喇叭正放着《纤夫的爱》,尹相杰和于文华那“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的歌声。

混着油条的香味,和车把上晃悠的袋子一起“荡悠悠”,竟比收音机里听着更添了几分市井的鲜活气。

刚到院门口,就见段飞正叼着牙刷,满嘴泡沫地站在门口。

看见江海潮回来,他含混不清地嘟囔:“放……假呢……起……这么早干啥?跟……打鸣的公鸡……似的……?”

“总比你睡成猪强。”

江海潮把早点往窗台上一放,支好车子,“赶紧的,豆腐脑再不吃该凉了。”

他没说的是,重生带来的那股子新鲜劲儿和年轻身体的亢奋还没褪去,让他想从现在就养成好习惯——再不能像前世那样昼夜颠倒,得紧紧攥住这失而复得的每一天。

段飞咕噜咕噜漱了口,直接用袖子抹了把嘴:“对了,前天大夫是不是说,你今儿该去换药了?用我陪你不?”

“不用,就一辆车,俩人去还得叫‘板的’(人力三轮车),不值当。”

江海潮掰开一根油条,泡进自己那碗没放辣的豆腐脑里,“我自己去就行,你在家老实看书吧,这两天跟着瞎折腾,作业怕是落下一大截了。”

“行吧。”段飞扒拉着茶叶蛋,灰绿色的卤斑浸透了蛋清,咬一口咸香入味。

他含糊道,“去医院要是挂号排队啥的有麻烦,直接去后面财务科找我老姨,她上午一准儿在。”

江海潮瞅着段飞碗里那红油汪汪、香气扑鼻的豆腐脑,心里直痒痒——这现做现卖的老味道,比前世便利店那些塑料碗装的速食强了百倍。

可惜自己额头缠着纱布,膝盖的伤处还隐隐作痛,医嘱要忌辛辣生冷,只能眼巴巴看着,埋头吃着自个儿碗里那碗清汤寡水的白豆腐脑。

味道虽少了点红油的刺激,倒也豆香醇厚。“嗯呢。”他应了声。

回来这才几天,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早丢盔卸甲,开口就是“嗯呢”“咋地”“整”,连段飞都笑他“真屯”。

饭后,段飞收拾碗筷。江海潮回屋翻出他的军绿色帆布挎包,把昨天誊抄好的诗稿《风雨之后》和《阳光总在风雨后》的分谱:吉他谱、鼓谱、键盘谱和总谱仔细折好塞进去。

诗稿是用红格子稿纸抄的,字迹工整有力;曲谱则特意用了五线谱和简谱对照,一目了然。

他又往包里塞了本砖头厚的新华字典——昨天改歌词时,“阴霾”的“霾”字总写错,想着没事翻翻。

从段飞家出来,往县城正大街骑去。风里的凉意似乎更重了,带着点雨前的潮湿。路过农贸市场,早市的摊子还没全撤。

一个裹着头巾的老太太正用老式的杆秤称土豆,黄铜秤砣在秤杆尾端晃悠着,嘴里念叨着“三斤高高的,您瞧好”。

旁边穿着粗布汗衫的大爷蹲在地上,面前堆着刚掰下来的青玉米棒子。他随手剥开一个瞅了瞅饱满的玉米粒,又小心地把叶子重新裹好。

这场景,跟三十年后超市里码得整整齐齐、裹着保鲜膜的精品蔬菜比,是粗糙了些,却透着一股子未经修饰的、扎扎实实的生活气息。

晨露未晞的街道还飘着油条香,挎包里的纸页微微发潮。

江海潮捏了捏车把,风裹着雨意掠过耳边,前路像被灰云遮着的秤杆,分量藏在没称完的日子里。

灰云压得低了些。

他蹬着自行车,车链“咔咔”轻响,像在为接下来的路打着拍子。

新人新书、感谢支持、求收藏/追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