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朕 第24章 古今之变

作者:世间一点咸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4 08:00:25
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敢问赵子,不知今日是讲学,还是辩论?”

有学僮壮着胆子问道。

赵政与诸夫子坐在堂上,瞥过围坐在四周的学僮与列国宾客,笑道:“今日不讲百家各派,只讲一个‘变’字。”

“周人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周邦开创之初,那时天下有国人、野人、夷人,国人居住在城内或郊外,耕种则由国君与天子分地,承担兵役征伐之事。”

“野人则居住在离城邑较远的地方,主要负责耕种分发的公田,并上缴土地劳作收获。夷人则是需要被征服的对象。”

“诸侯获得天子分封后,往往先去封地筑城,带着国人抵御当地夷人,再招纳野人耕田,以点连成线,才有了今日的各地城邑。”

“周平王东迁,周室骤然衰落,诸侯渐强于是开始吞并邻国。”

“直至二百年前,各国公族衰落使卿大夫崛起,天下诸小国已然变成了强国的各处城郭,海内出现战国七,赵国便为其中之一。”

“从那以后,对土地的掠夺变得更加频繁,列国各君除了要防公族,还要防卿大夫,亦要防家臣,防别国掠夺,故而需要变法,通过律法规定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加强国家制度运行效率,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列国田地收获上计之事,起于李悝流行各国,就是为了耕与战。”

赵政露笑对众多夫子和学僮娓娓而谈,从周朝初年说起,是让大家清楚八百年的变化,万物皆有变,崇尚尧舜禹只会求而不得。

“赵子,天下固然有变,却是在变差,并非变好,若效仿先贤,岂非一切皆可迎刃而解?”

年约十六岁身体消瘦,长着一双招风耳的少年,起身见礼问道。

赵政一瞧,顿时忍不住一笑,原来又是老熟人鲁句践,此人先前与他倒没结下多少恩怨,故而轻松揭过。

如果换做是赵葱站出来,定要辩的他颜面扫地。

可惜在堂上看来看去,昔日之仇人竟无一人前来,令他深感遗憾。

“天道而迁易,人理无常全,国因时势而迁移,人亦宜从时势而改变,儒道两家都是从变而来。”

“老子担任守藏室之史,纵览史籍方以博学而闻名,著《道德经》流传天下。”

“孔子在鲁国任大司寇,才能阅览鲁国《春秋》,将往年天下大事抄出来,整理成书卷流传至今。”

“老子与孔子皆知变通之法,变通是朝看得见的方向转变,而非看不清的事情变。”

说到这里,赵政理了下思绪,望着听得心神专注的学僮,继续答道:“孔子在世时,炎、黄二帝皆是传说,那时先贤引用尧、舜、禹的事迹,以证明圣贤之君。”

“奈何尧舜禹之事,列国国君皆不信,到如今炎黄已编成故事,更远传说亦有耳闻。”

“天下之篆乃从周室大篆变化而来,敢问诸位谁见过上古之文?”

“没见过又如何肯定圣贤之君真假,诸位难道不知庞恭用三人成虎的故事劝诫梁惠王吗?”

“众口铄金,群言淆乱,有关圣贤之事,当时竟不记在竹简,不刻石上,不画石壁,反要一两千年后的周人提及,岂不奇怪。”

赵政诚恳问道。

就算有这些人存在,历经口耳相传故事也早已失真,代代编撰尧舜禹的事迹,将他们摆在了常人不能触及到的位置。

有些家学竹简连上古都一清二楚,却不知殷商喜欢拿人祭祀的事。

“王孙此言差矣,上古圣贤之事,列国史籍均有记载,怎能说孰真孰假?”

“纵然王孙对圣贤有疑,也仅是一人一书一家之言罢了。”

堂下有人愤然起身,拱手反驳道。

田延见状眉头皱起,附耳对赵政说道:“此人名为邓逐,乃是我齐国鲁连子的弟子,当年鲁连子在邯郸助赵破秦,收下几名弟子,此便是其中之一。”

“半月前,他从魏国游学归来,听闻王孙名震邯郸颇为不满,曾对人耳语言:赵国无人,使竖子猖狂。”

赵政微微点头,他已了然于胸,又是一个有偏见的人。

他与这些人往日无冤,近来无仇,只是听了秦王孙的名头便想着来抨击。

鲁儒是这样,鲁连弟子亦是这样,真以为他好欺负?

赵政暗骂了几句,笑问道:“君以为尧舜禹等圣贤可信,又不认可三人成虎,据闻仓颉造字也在上古之时,如此说来上古便有字流传世间,君以为如何?”

“这……”邓逐有些卡壳,他不敢确定上古时期是不是有字,如果否定仓颉造字,赵政就可以顺着思路去否决圣贤事迹。

可如果承认的话,又回到了先前提出的疑问,有文字流传为什么圣贤之事,不被人书写刻石传世,反而要口耳相传,这样岂非又绕回了故事真假之说?

“逐,才疏学浅无法回答仓颉之事,改日再来向王孙讨教。”邓逐不敢再留,为了保住颜面,立刻施礼就走。

“君且慢!”

“我还有一言请留步!”

“遂有要事在身,改日再来请教,王孙毋留!遂走也!”邓遂趁着还未辩论出结果,立刻边说边走,对赵政与诸位夫子长揖,决然拂衣远去。

脸庞布满了焦虑与匆忙,似乎真有要事在身。

赵政见状顿觉索然无味,邓逐虽为鲁连弟子却没纵横之风,不接话便逃之夭夭,枉称为辩士。

“敢问赵子,如君所言先贤不可尽信,那天下应该往何处改变?”

众人被邓遂厚颜离场,搞得瞪圆了双眼,只有鲁句践拱手求问。

赵政目光闪过赞赏的神色,顿了顿答道:“我今日只论‘变’,至于如何变则在诸位思虑。”

“不过,政也有一家之言,诸君各抒所见。”

“行天下事应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以变应万变。”

“天地万物,包括国家的制度与律法都有被击穿的时候,需再定律法制度。”

“百家各派常有缺乏施政土壤,各家之道难以落实,归根到底是天下滔滔,海内鼎沸所致,战国之间攻伐不断。”

“唯有诸王毕,四海一,诸夏归于一统,才是百家学派盛行之时。”

赵政话音落下,堂内已是鸦雀无声,诸多夫子纷纷陷入沉思。

天下统一,岂不要亡国?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