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千禧:国家请我修国宝 第105章 申请表

作者:虽说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4 07:01:18
最新网址:www.wuquge.com

旁晚夕阳余晖打在铺子里的长木桌上,陈青染放在那里,上午擦过的老算盘还带着一丝淡亮的反光。

余砚堂今天关得早。

天还没黑,铺里便已收了帘,沈砚舟看完展就放陈青染回家休息了。

王青云说去东边老街看人摆夜地摊,走时还顺走一块陈青染中午烙好的烙饼。

沈砚舟独自坐在柜台后,左手撑着脸,一页页翻着那本贴了标签的《修复日志》。

第三十八页,是宋代残帖。

这是他刚写完的。

他笔迹很清,记录分工、修补点位、所用绢纱批次乃至上胶温度,全写得细细致致,类似于理工实验室的实验报告。

写完之后,他突然想起了什么,翻开抽屉,取出了一张纸。

这便是那张早前递来的“民间拼复技师申请表”,角页卷了一下,纸面泛出被压过的陈迹。

他一手执笔,在桌面轻轻敲着。

刚从展览回来,但是刚刚的画面还没从眼前散去,宋帖被托在展柜下,灯光自上而下地打。

沈砚舟用手掌把角折铺平。

他拿起笔,开始一项项填写。

“姓名:沈砚舟。”

写到“曾修复项目”那一栏,他沉吟了一会儿,最终写下两项:

【明青花海兽戏珠葫芦瓶(重组拼复)】

【宋残帖(纸本补接)】

写完之后,他又看了一眼空白的“推荐人/机构”栏,心中轻轻一动。之前来递表的那位姓郑的,只说“表格先放你这,不急着写”,倒没催。

想了想,他拿起电话,拨了出去。

“喂,你好,是郑老师吗?我是余砚堂那边沈砚舟。”

那头迟疑半秒,才说:“我们这边是苏州修复小行会,你是要找郑秉真老师吗?需要我帮你把电话转给他吗?”

沈砚舟意识到,郑秉真留的不是自己的电话,而是协会的电话。

听起来似乎是协会那边的助理接的。

沈砚舟回道:“哦,没事,不用,我是想问一下修复师登记——”

话还没说完整,电话那头传来急促一阵纸张翻动的声音,随后一个人声响起:

“我记得,你刚说你叫……沈砚舟对吗?我查了一下。不好意思啊,咱们这边登记过的修复师,没有这个名字。”

沈砚舟“嗯”了一声,待到对方说完,才开口:“我是来申请登记的,主要是想问一下案例的事……”

电话那头声音年轻,带着点殷勤的热心劲儿,似乎信号有点断续,没等沈砚舟说完,就又打断道:

“这个啊,案例呢,提醒您一下哦,这个项目经验很重要,要写那种正式的修复案例,最好是有存档的。”

沈砚舟“呃”了一声。

助理以为他没懂,又忙不迭接着解释:“您别见怪啊,我就是提前说清楚。像小练习、私人小件啊,或者只是帮人粘粘边角,这种咱们一般不算。要是硬写上去,到时候评审直接划掉,多可惜。”

他轻轻点了点桌面,说道:“我想问的是,比方说我主要申请瓷器方向,案例的话是需要两个瓷器的吗?别的方面可以吗,比方说,字画补接呢?”

助理几乎条件反射般地回答:“哎呀,这个呀,一般要看是什么字画。要是普通件,哪怕年代老点,但要是没入过库,就不太好写。您年轻声音听着也不大,可能还在积累阶段对吧?别心急,慢慢来。”

沈砚舟静静听着,不插话,主要是插不上话。

空气终于安静了一瞬。沈砚舟才开口,声音平平:“……我要写的案例是是宋代的,文博馆的残帖。”

电话那头一下没声了。

似乎是没听清,对面又问:“宋代残贴……?我们需要的是个人修复案例哦,如果是团队的就不能算在里面。”

沈砚舟说:“就是个人案例。”

这回轮到对面沉默了。

“嗯,我确认一下,”沈砚舟顿了顿,“不同方向的话,我能不能写这个案例?”

电话那头安静了三四秒。隔着线路,像是对面的人也有些出神,沈砚舟等了一会儿对面终于才出声:

“当然可以了,我们对方向这个要求不严格的。”

“那就好,够格就成。”沈砚舟笑。

“您这……已经不是‘够格’的事了。呃,如果是这个级别的东西,要是你真有意愿加入,咱们这个评审其实也就是走个形式。”

沈砚舟听着,不置可否,只低声笑了一下,“表我差不多填好了,过两天送过去。”

他挂了电话,把表折好,又坐了一会儿,才慢慢起身,走到柜后那只白色展示板前。

那里贴着几张拼复前后的参考图,一张是那瓶子从碎片到圆整的对比照,一张是宋帖显微镜下墨迹未扰的局部,还有一张,是王青云拍的展览现场。

光线映在玻璃罩上,相机的分辨率显现不出来,下面有一行细小署名:

修复:沈砚舟(民间备案)

……

两天后。

下午,天阴得很快。

陈青染正蹲在门口,一手把几张布捋得整整齐齐,一手扶着小水盆。

余砚堂外头那只红漆灯笼被风吹得晃了几晃,弄好了,她起身拍拍裤腿,看到一个女士正微笑看着她。

“沈师傅刚出门,说去拍卖行拿东西了,要不您改天再来?”她笑着朝门口那位穿湖蓝色旗袍的女士说道。

女人站在门槛外,神情颇闲适:“那太可惜了,认识小沈师傅这么久,也来了两次余砚堂,一次都没进去过。”

她抬头看了眼屋檐角落悬挂的旧木牌匾,嘴角一勾:“余砚堂,现在可是真有名气了。”

陈青染看了看对方,看样子应该是老板的熟人了。旗袍女人三十出头年纪,唇色红而不艳,声音轻而好听,但不显得软。

听了对方的话,她反应很快,礼貌道:“如果您不介意的话,也可以进来坐一坐,但我不知道老板今天什么时候回来。”

她笑了笑,向陈青染点了点头,脚下一顿:“你们这青砖地是翻新过吧?”

陈青染有点意外,看她一眼,正欲回答,门帘一动,沈砚舟居然是回来了,手上还拎着个袋子,一眼看见来人,微愣:

“姜小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