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那是!”

汪广洋笑着说道;“你府上有如花似玉的继夫人,自然不能像咱一样常来此地。”

“不过你放心,只要你以后想来这种地方,招呼一声,咱自会陪你前来。”

“好!”

胡惟庸爽快的答应下来,“一言为定!”

…………

时光如梭,转眼就到了十月中旬。

寒风虽不刺骨,可依然寒气逼人。

街上的行人全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袄,只有那些流浪汉仍蜷缩在避风处,等待着死亡的来临。

早朝。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视着群臣。

工部尚书张允启奏,“陛下,如今紧邻应天府的各处县衙都来了文书。”

“说他们的驰道已修建完毕,问是否让车马与行人上路?”

“这时就修建完毕了?”

朱元璋疑惑的问道;“按照往年的速度,就是咱命你们工部督办,也没有这么快呀?”

“回禀陛下!”

张允躬身道;“陛下说得没错!”

“若依照往年的速度来看,估计要到明年三四月才能修建完毕。”

“可如今有朝廷发的银钱,又供给他们饭食。”

“那些农人自会在农忙之余都会积极参加修建驰道,所以快了很多。”

“哦?”

朱元璋看向胡惟庸,点头赞许,“胡爱卿,还是你的方法好啊!”

“这样一来,不仅缩短了工期,还可让那些农闲之余的农人有了一份来钱之路。”

“多谢陛下缪赞!”

胡惟庸躬身道;“这都是臣的职责所在,臣……?”

“诶!”

朱元璋打断了胡惟庸继续要说的话,又疑惑的问道。

“你既说是你职责所在,可为何你当丞相多年,也未曾想出这个方法?”

“难道是咱封你为左丞相后,你才想出的?”

胡惟庸万没想到朱元璋竟会向自己问这么刁钻的问题。

饶是他是穿越之人,一时也无法回答。

他一时愣住,久久不能言。

同僚们也用讶异的目光看向胡惟庸,但武将们更多的则是幸灾乐祸。

看着胡惟庸窘迫的模样,李善长出列奏道;“启禀陛下!”

“老臣有一言,不知陛下是否愿意听?”

朱元璋饶有兴趣的看了李善长一眼,“讲来听听。”

他心中盘算着,胡惟庸是提出此方法者,都没有办法回答。

而李善长是旁观者,又能想出什么对应的话来。

而胡惟庸能进入中书省,就是因为李善长的举荐造成的。

胡惟庸的图谋,想必李善长也知道一些,甚至他有可能参与其中?

等胡惟庸阴谋败露的那一日,不管你李善长参与没参与,你也逃不过株连?

胡惟庸一听,只能干着急。

对于李善长的好心,他感激莫名。

可这是朱元璋故意刁难自己,才会想出这个刁钻的问题。

可看到李善长沉稳的表情后,他才稍稍放下了心。

老谋深算、足智多谋,这是他目前能想到的对李善长的最好评价了。

“陛下!”

李善长对朱元璋拱拱手,然后侃侃而谈。

“所有的历史经验都是一步步经过前人的积累才形成的。”

“如古时之陶器,现今已被精美细致的陶瓷所取代。”

“如古时候的人身穿兽皮,而今哪有人身穿兽皮?”

“他们都身着粗布衣裳、或更为精良的丝绸。”

“如此种种,臣就不一一细说了。”

“至于陛下刚才提出的问题,臣以为这就是历史必然的结果,而无其它。”

李善长根本就没有直接回答朱元璋的问题,而是非常委婉的回答了朱元璋的话。

历史的经验,历史的变迁,总是要出现一些改变。

而胡惟庸提出的修建利国利民的驰道,就是最好的佐证。

至于胡惟庸先前没有提出这个话题,是因为胡惟庸当时还在深思熟虑当中。

朱元璋一听,顿觉得李善长说得有几分道理。

可细琢磨琢磨,又觉得他这是在为胡惟庸辩解。

他望向李善长,仍然笑容可掬,“李爱卿,你这话说得咱有些糊涂。”

“不如你细细讲来?”

“回禀陛下!”

李善长依旧躬身道;“臣所说的是,依照历史的进程,不管世间万事还是万物,总是向前推进的。”

“而胡相提议的在应天府附近县衙修建驰道,就是历史推进的结果。”

“难道陛下希望大明一成不变吗?”

这句话一出,朱元璋当场愣住,随即面色就变得阴沉起来。

他的语气虽不是暴怒,但隐隐约约有愠怒之意。

但朱元璋不亏是朱元璋,他强压着升腾的怒火,开口问道。

“李爱卿,你说咱希望大明一成不变?”

“哼!”

“大明是咱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战,才好不容易有了如此偌大的大明!”

“难道咱希望大明在咱的手中,原地踏步、一成不变吗?”

“咱希望大明在咱的手中,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边境安稳,让大明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陛下!”

李善长仍是不慌不忙,“您之所愿,正是天下万千百姓之所愿。”

“但您想过没有,胡相的所作所为,不也是您和百姓们之所想的吗?”

“现在您要诘问胡相为何没有早些提出此建议,那不是……?”

说到此处,李善长没有继续说下去。

朱元璋与群臣都明白李善长未说完的话的含义。

那就是怪朱元璋不要无理取闹、胡搅蛮缠之意。

群臣们齐皆低下了头,怕引火烧身,不敢再看朱元璋。

朱元璋自然也明白李善长话里的含义。

他脸上当时脸色就变得铁青,呼吸也随之粗重了起来。

“妈的!”

“好你个李善长,你竟敢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顶撞咱!”

“咱看你是活得不耐烦了!”

“好!”

“你既然想死,等咱处决了胡惟庸,瞧咱不诛你九族?!”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朱元璋才平息了怒火,脸色也渐渐恢复正常。

他心中又暗自思忖,“咱只是想刁难一下胡惟庸,想看看他怎么回答?”

“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竟蹦出个李善长。”

“而李善长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

“这他妈的就是自己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真是无处可说!”

朱元璋抬头扫视了一眼群臣,强挤出一丝笑意。

“李爱卿之言果真是忠贞之言呐!”

“希望诸位臣工都要向李爱卿一样,勇于直谏!”

“只有这样,大明才会有更好的未来!”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