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洛阳城外的农田里,农人忙着春耕,吆喝声与牛铃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生机。刘辩站在宫墙上,望着这欣欣向荣的景象,心中生出一股踏实感。
“陛下,您看这麦田,今年定是个好收成。”身后传来荀彧的声音。他手中捧着新修订的《农桑要术》,脸上带着笑意。
刘辩回过头,接过书册翻看:“文若费心了。这农书修订得详细,各地的土壤、气候、适宜种植的作物都标注清楚,分发下去,百姓定能受益。”
“这都是臣分内之事。”荀彧道,“自《劝农令》颁布以来,各地流民归乡者已逾十万,新开垦的荒地达百万亩。户部统计,今年的赋税预计能比去年增收三成。”
刘辩点点头,眼中却无太多欣喜:“赋税增收是好事,但更重要的是百姓能吃饱穿暖。朕听说,有些地方官为了政绩,催缴赋税过急,伤了民心,此事需严查。”
“臣已命人前往核查,若属实,定严惩不贷。”荀彧道,“陛下心系百姓,实乃苍生之福。”
刘辩却摇头:“大汉能延续三百年,靠的不是皇室的威严,而是百姓心中那份对‘汉’的认同。当年高祖斩蛇起义,约法三章,得的是民心;光武中兴,轻徭薄赋,复的也是民心。朕不过是循着先辈的路在走,不敢居功。”
他转身回殿,路上对荀彧道:“今日下午,朕想去国子监看看。听闻蔡邕先生在那里讲授经学,朕也想听听。”
国子监内,学子们济济一堂,蔡邕正讲解《诗经》中的“民惟邦本”。刘辩悄悄坐在后排,静静聆听。
“……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失了民心,便失了天下。”蔡邕的声音洪亮,“如今陛下推行新政,劝农桑,薄赋税,正是践行此道。尔等日后为官,当谨记‘为民’二字,不可懈怠。”
学子们齐声应和,眼中满是崇敬。刘辩听着,心中愈发坚定:治理天下,不仅要靠律法与权谋,更要靠这份深入骨髓的“为民”之心。
课后,蔡邕见刘辩在场,连忙行礼。刘辩扶起他:“先生讲得好。‘民惟邦本’这四个字,朕会记一辈子。”
从国子监回来,刘辩又马不停蹄地处理政务。批阅奏折时,看到一份关于冀州灾情的奏报——当地遭遇蝗灾,部分麦田受损。他当即批复:免除冀州半年赋税,调拨五千石粮食赈灾,并派农官前往指导灭蝗。
一直忙到深夜,案上的奏折才处理完毕。刘辩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拿起一旁的《史记》翻看。这是他每日的功课,从历代帝王的兴衰中汲取经验。
“陛下,夜深了,该歇息了。”小禄子端来一碗热汤。
刘辩接过汤碗,却未放下书:“再看一会儿。你看这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遇灾便减免赋税,所以才有天下富庶,百姓安乐。朕虽不敢比文帝,却也想学着他,多做些实事。”
小禄子笑道:“陛下如今每日四更起,三更眠,比文帝还要勤勉呢。”
刘辩笑了笑,眼中却闪过一丝疲惫,随即又被坚定取代。他知道,治理天下如逆水行舟,片刻不能松懈。宫廷的动荡虽被遏制,但地方的隐患、世家的掣肘、边患的威胁仍在,稍有不慎,便可能前功尽弃。
“明日早朝,记得提醒朕议一议边军的军饷问题。”刘辩对小禄子道,“边疆将士戍守苦寒之地,军饷绝不能拖欠。”
“奴才记下了。”
窗外,月光洒在殿内,照亮了案上堆积的书册与奏折。刘辩拿起笔,在一张纸上写下“民心”二字,字迹遒劲有力。
他知道,自己穿越而来,改变的不仅是历史的轨迹,更肩负着千万百姓的期盼。只要能让“大汉”二字重新在百姓心中扎根,只要能让这江山安定,纵然再苦再累,也值得。
夜色渐深,东宫的灯火却依旧明亮,如同这乱世中的一颗星辰,坚定地指引着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