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凉的暗流让刘辩愈发清醒:要稳固大汉江山,仅凭现有的力量远远不够。文需能谋善断之士定国策,武需能征善战之将安天下。如今朝堂之上,虽有卢植、杨彪等贤臣,军中虽有皇甫嵩、朱儁等良将,但放眼天下,仍有无数埋没的人才,等待被发掘。
这日,刘辩在东宫召集卢植、杨彪、何进议事,谈及人才匮乏之困,不由得感叹:“天下之大,奇才辈出,奈何多数隐于草莽,或困于微末,不得其门而入。”
卢植深以为然:“昔日孝武皇帝设察举制,广纳天下贤才,才有汉家盛世。如今乱世初显,更需不拘一格降人才。”
“太傅所言极是。”刘辩眼前一亮,“不如仿孝武故事,由朝廷颁布‘求贤令’,昭告天下:无论出身贵贱,只要有一技之长——或通经史、善谋略,或晓兵法、勇善战,或精农桑、懂水利,皆可举荐或自荐,朝廷量才录用。”
杨彪抚须赞道:“此乃良策!求贤令一出,既能网罗人才,又能彰显朝廷求贤若渴之心,收拢天下民心。”
何进也点头附和:“军中正好缺将,若能寻得几个猛将,何愁黄巾不平,董卓不驯?”
计议既定,刘辩当即草拟求贤令,次日便奏请灵帝。灵帝见是为朝廷招揽人才,欣然应允,命人将求贤令誊抄多份,张贴于各州郡城门,同时令地方官全力配合,不得阻挠。
求贤令一出,天下震动。
南阳郡,卧龙岗。一个身着布衣、耕读于田的青年,看到求贤令后,放下锄头,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他身旁的童子好奇道:“先生,这求贤令可信吗?”
青年微微一笑:“天下大乱,正是用人之际,朝廷此举,未必是虚。且看那落款处,有东宫皇子刘辩之名,听闻这位皇子虽年幼,却有远见卓识,或许……是个值得辅佐的明主。”
河北涿郡,一个推着独轮车卖草鞋的汉子,看到城门上的求贤令,摸了摸身边两个红脸、黑脸的兄弟,喃喃道:“大哥素有大志,二哥三弟勇猛过人,不如我们去应召?”
红脸大汉抚着长髯:“如此甚好!若能为国效力,不负平生所学。”
黑脸大汉更是摩拳擦掌:“俺去杀几个黄巾贼,挣个功名!”
西凉,一个落魄的将官正郁郁不得志。他本是董卓麾下,因看不惯其残暴,愤而离去,如今听闻求贤令,眼中重燃希望:“若能得遇明主,必效死力!”
求贤令像一粒种子,撒遍大汉的土地,很快便有了回音。各州郡举荐或自荐的人才源源不断涌向洛阳,经地方官初步筛选后,送往京城接受考核。
刘辩亲自参与考核事宜,与卢植、杨彪等人组成评审团,对前来应召者一一面试。
考核分文试与武试。文试考经史策论,看其谋略见识;武试比骑射武艺,观其勇力身手。
这日,文试考场中,一个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中年人,在卷上写下“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策论,观点犀利,直指时弊,引得刘辩频频点头。
“此人是谁?”刘辩问道。
负责登记的官员回道:“此人姓贾,名诩,字文和,来自武威郡。”
贾诩?刘辩心中一动。这位可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以深算毒计闻名,虽有“毒士”之称,但其谋略却无人能及。
“此人可用。”刘辩在名册上记下贾诩的名字。
武试场上更是热闹。一个红脸大汉舞着青龙偃月刀,刀光霍霍,气势惊人;一个黑脸大汉使一对八棱紫金锤,力能扛鼎,无人能敌;还有一个卖草鞋出身的汉子,虽武艺不及二人,却颇有统帅之风,调度有度。
“此三人分别是关羽、张飞、刘备。”考官上前禀报。
刘辩看着三人,心中激动。刘备虽出身低微,却有识人用人之能;关羽、张飞更是万人敌的猛将。这正是他苦苦寻找的人才!
“刘备有识人之明,可任校尉,统领一队兵马;关羽、张飞勇冠三军,可任别部司马,随皇甫嵩将军历练。”刘辩当即任命。
刘备三人没想到能得如此重用,感激涕零,跪地谢恩。
除了他们,还有不少人才脱颖而出:有擅长治理地方的荀彧,有精通兵法的郭嘉,有勇猛善战的赵云……这些原本可能埋没或依附他人的人才,因求贤令的颁布,纷纷汇聚到刘辩麾下。
刘辩将他们一一量才录用:荀彧、贾诩等谋士入尚书台,参与政务;郭嘉、程昱等加入参谋部,辅佐卢植制定军事策略;关羽、张飞、赵云等武将则编入虎贲营或派往前线,接受实战磨砺。
看着这些人才各得其所,刘辩心中充满了欣慰。他知道,这些人将是未来支撑大汉的栋梁,是他对抗乱世的中坚力量。
卢植看着眼前的景象,对刘辩道:“殿下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实乃大汉之福。”
刘辩笑道:“人才是国之根本,唯有汇聚天下英才,方能共扶汉室,再创盛世。”
夕阳下,洛阳城的城门依旧张贴着求贤令,吸引着更多怀揣梦想的人前来。刘辩站在城头,望着远方,心中充满了信心。他知道,招揽人才只是第一步,如何用好他们,让他们同心同德,才是更重要的事。
但他有耐心,也有决心。因为他明白,这是一条通往中兴大汉的必由之路,纵然充满荆棘,他也会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