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率军西行的消息传到西域,羌人部落果然骚动起来。为首的烧当羌首领迷当大王本就对汉朝边将的苛待心怀不满,又受了十常侍暗中联络的边将挑唆,正纠结各部准备南下。听闻赵云领兵而来,他麾下的小帅们纷纷请战:“汉将不过是个毛头小子,怕他作甚?咱们趁他立足未稳,给他个下马威!”
迷当大王却有些犹豫。他久居西域,听过不少汉朝名将的传说,赵云虽年轻,却能被派来主持西域战事,想必有些手段。
“先探探他的虚实。”迷当大王下令,“让先零羌的首领率三千骑兵,去敦煌城外袭扰一番,看看这赵云到底有几斤几两。”
此时的敦煌城外,赵云正指挥士卒安营扎寨。他深知羌人骑兵机动性强,特意命人在营寨周围挖了壕沟,竖起拒马,又派斥候四处探查,严防偷袭。
夜幕降临时,先零羌的骑兵果然如潮水般涌来,马蹄声震得大地发颤。营寨内的汉军却毫不慌乱,赵云站在寨墙上,手持龙胆亮银枪,朗声道:“弓箭手准备!听我号令!”
待羌骑冲到百步之内,赵云一声令下,箭如雨下。羌骑猝不及防,纷纷落马,阵脚顿时大乱。先零羌首领怒吼着挥刀冲锋,却被赵云看准时机,一枪从寨墙缺口刺出,正中咽喉。
首领一死,羌骑顿时溃散。赵云并未追击,只是命人加固营防:“羌人虽退,必不甘心,今夜多加防备。”
次日,赵云派使者前往迷当大王的部落,送上先零羌首领的首级,附带一封书信:“汉与羌人本是邻里,和睦相处方能共荣。若执意动武,我麾下将士虽不愿多造杀孽,却也不惧一战。”
迷当大王见赵云不卑不亢,又有勇有谋,心中已然怯了三分。恰在此时,他收到消息:之前挑唆他起兵的边将,已被荀彧派人拿下,罪名是“勾结羌人,意图谋反”。
“原来如此!”迷当大王又惊又怒,这才明白自己差点成了别人的棋子。他当即下令撤兵,派使者向赵云求和,表示愿意继续向汉朝称臣纳贡。
西域的烽烟,竟未动干戈便消弭于无形。赵云将消息传回洛阳,灵帝龙颜大悦,赞他“有古之名将之风”,晋封其为牙门将军。
而洛阳朝堂上,十常侍的日子却不好过。荀彧在督办军需时,顺藤摸瓜,查出了那几个勾结羌人的边将与赵忠的往来书信,虽未直接牵连到赵忠本人,却也让他在灵帝面前失了不少信任。
张让见势不妙,决定铤而走险。他暗中联络了几个对刘辩新政不满的宗室子弟,打算趁着灵帝病重之际,散布谣言说“东宫与外戚勾结,意图逼宫”,借宗室之力打压刘辩。
这日,小禄子在给灵帝送药时,无意间听到张让与一个宗室子弟的密谈,吓得魂飞魄散。他趁人不备,悄悄溜出寝宫,直奔东宫。
“殿下!不好了!”小禄子冲进书房,气喘吁吁地将听到的消息复述一遍。
刘辩闻言,眼中寒光一闪。十常侍果然狗急跳墙,竟想用“逼宫”的罪名置他于死地!
“慌什么。”贾诩恰好在场,抚着胡须道,“他们想散布谣言,我们便让谣言不攻自破。”他看向刘辩,“殿下可请何皇后入宫侍疾,同时让杨彪、卢植等重臣在朝堂上公开表示支持东宫,再让影阁的人将张让与宗室密谋的事,悄悄透露给其他宗室……”
“文和此计,妙!”刘辩茅塞顿开。
次日,何皇后便以“侍疾尽孝”为名,住进了灵帝的寝宫,日夜不离左右,让“外戚逼宫”的谣言无从说起。杨彪、卢植等重臣则在朝堂上力挺刘辩,称其“仁孝聪慧,乃社稷之福”。
而那些被张让联络的宗室子弟,得知自己被利用,又怕事情败露引火烧身,纷纷反水,主动向灵帝揭发了张让的阴谋。
灵帝虽在病中,却也分得清是非。他看着跪在床前的张让,气得浑身发抖:“你……你竟敢如此欺朕!”当即下令将张让打入天牢,听候发落。
赵忠等人见张让倒台,吓得魂不附体,纷纷上书请辞,只求自保。
刘辩站在东宫的廊下,望着天边的流云,心中感慨万千。这场与十常侍的暗战,终于迎来了转折点。但他知道,这并非结束,只要皇权仍有缝隙,宵小之辈便不会绝迹。
他转身回书房,案上的西域地图旁,又添了一份新的卷宗——上面写着“江东孙策”四字。属于这个时代的英雄们,正在各地崭露头角,而他,必须做好准备,迎接一个更加波澜壮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