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王丹十五年,仲夏五月下旬,邯郸城外的茫茫旷野,一块块田地里的栗麦在茁壮生长。
数十骑军沿着中间平坦的土路,扬鞭奋蹄而来。
“嘚嘚嘚……”
在邯郸城边的驿站稍作歇息,留下三分之二的人,剩余十数骑径直进城,奔向赵王宫门。
守卒见来者先令其解剑,再由谒者层层传报:“大将军廉颇自晋阳而来,拜见大王!”
赵国宫廷里,年过中旬的赵王丹在与群臣商议燕国提出约盟一事。
听见典门来报,廉颇已经从晋阳回来,赵丹起身欣喜说道:“快让大将军进来,回来的正是时候。”
其余的御史、司冦、上大夫、中大夫、郎中等官员神色各异。
有些人不禁把目光放在默然不语的乐乘身上,数年前秦王派遣大将秦摎破韩国,灭西周公国,又北上攻占赵国晋阳斩首九万。
危急之时,赵王依然不用廉颇,反遣将军乐乘收复了晋阳,还击败了秦摎。
就在群臣猜测大王将任乐乘为柱国,守晋阳防范秦军,结果又把乐乘召回邯郸,复任廉颇为大将军驻守晋阳。
这下群臣惊愕,邯郸城内各种小道消息不胫而走,皆是在为乐乘打抱不平,说廉颇为大将,却屡败秦军之手,把晋阳之地托付给他,极有可能被秦国夺走,不如使乐乘守晋阳。
贬廉颇,夸乐乘的议论愈演愈烈,导致两人也逐渐不合。
现在廉颇回来了,有好事官员当然想看乐乘的反应。
只是那眉目端方,长须垂领的乐乘脸色依然如故,让想瞧热闹的官吏暗叹可惜。
不久时,群臣便听到一阵急匆匆的脚步声自远而近,走到殿门口忽听得一声脆响,分明是皂靴磕在加高的石门槛上。
廉颇下意识抬脚,却险些趔趄,站稳身子就听得殿内有低声窃笑。
高七尺有余,肤色黝黑短须的廉颇,不由眉头皱得像深沟,眼里闪过一丝怒意。
他低头停顿片刻,并将神色抿紧,躬身行礼拜道:“臣颇拜见大王,愿大王万年无期!”
赵丹直起身,虚抬手道:“大将军快起来,君回来的正是时候,燕王遣相国栗腹来邯郸与我赵国约盟,群臣皆在议论此事。”
“不知大将军意下如何?”
说罢,便令谒者把栗腹带来的燕王手书,从群臣手中取回,再递给廉颇阅览。
廉颇一边看一边眉头紧皱,燕王喜在文书中将赵王夸了番,又隐晦提议与赵国结盟,是为了对抗齐国。
还揣测齐国君王后表面取信各国,实则是在恢复国力养精蓄锐,等到赵、魏、楚三国与强秦厮杀得精疲力竭,再讨伐赵国和楚国收复五都之一的高唐与莒县。
燕国害怕列国被齐国蒙蔽,与秦国拼的你死我活,忽略了身旁危险的齐国。
而燕国愿意承担保护邻国重任,在北边遏制强齐,于是想着与赵国约盟,望赵王能多赠送马匹、粟谷、布帛等物,或减少税收让两国商贾往来更能频繁。
燕王喜在措辞之间,始终把赵国放在高处,与赵结盟绝不是将赵国拖进燕国与齐国的纷争之中。
廉颇一字一句看完,将手书递回给身旁谒者,略微斟酌了下,施礼肃然道:“大王,燕王有伐齐之意,与我赵国约盟不过想威慑齐国罢了。”
“臣以为可拒绝燕王提议,马匹、粟谷、布帛为国家之重,亦不可送,至于减少税收一事,也要三思而后行。”
“燕国兵弱,独自伐齐难以取胜,大王不如静待齐军破燕军,顺势杀进燕国之时,再出兵救燕攻齐。”
“届时齐国不敌赵国必然割地求和,燕王有心祈求必主动奉献马匹、粟谷、钱财,屈尊就卑得大王庇佑。”
“赵国默许而不轻易表态,以燕制齐,又用齐制燕,舍弃空名,取获实利。”
“以上皆为颇之见,望大王思虑。”
廉颇躬身再拜道。
他指出了燕王喜暗藏的心思,又给了赵丹另一种选择。
不管燕相栗腹如何好话说尽,又送钱财,又送美人,总之不要在明面与燕国约盟,可以私下给出承诺即可,再装作缓缓靠近的样子。
对方越是沉不住气,越说明想讨伐齐国,赵国只需在旁静待便可,谁赢就攻谁。
赵丹不觉点头,廉颇之见甚善。
天下数百年攻伐不歇,别说许诺能反悔,就算约盟又如何?
列国王室联姻多年,也没见谁掠夺别国手下留情,当年楚成王虽然不讲仁义,却能活得比宋襄公更久。
直到此时,宋国土地早已被各国分的一干二净,而楚国依旧还强盛。
“大王且慢!”恰巧这时,一道声音在殿内响起,喝住了赵丹的思绪。
他微微低头一看,发现出言者是将军乐乘,这是继赵王位以来,第二次亲自提拔善用兵的将军,前一个还是……算了,不提也罢。
好在乐乘没有辜负他信任,拔擢后屡立战功,甚至还能击败秦军,隐约有马服君之风。
“卿有何见解,尽管说来!”
赵丹难得露出笑意,抬手请道。
先前对待大将军廉颇的态度是敬重,现在则是转为亲切。
廉颇是先王时期提拔的良将,和他赵丹总有些疏远。
而乐乘就不同了,是他于细微中擢用,对方越显露出贤才,越能让他脸面有光,还能获得群臣赞扬,对其态度也自然不同。
乐乘向前踏出一步,对赵王与廉颇先后躬拜,揖礼赞许道:“大将军之谋有非凡之处,有此良将,臣应当为大王庆贺!”
“只不过……”乐乘顿了顿,对两人又拜了一下,神态平静地道:“不过,兵者诡道也,用而示之不用,能而示之不能。”
“燕王过于热忱,臣恐其心暗怀异想,名为约盟伐齐,实际讨要谷粟只求麻痹赵国,燕相栗腹表面奉燕王之命而来,只为打探我赵国百姓虚实。”
“燕国仅接壤齐、赵两国,如今满腔热忱而至,除了伐齐,还可伐赵!”
“望大王与大将军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