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千禧:国家请我修国宝 第57章 王老板的请求

作者:虽说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4 07:01:18
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王青云,文锦街的“王老板”。

这“老板”二字,在文玩圈里,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摆个店面——甚至是摆地摊的,有张敢说的嘴,就能当“行家”。

混上几年,摆几个早年老照片在柜台上,再认识几个“道上朋友”,就敢跟人说自己“从潘家园朝天宫出来的”。

王青云那家“福昌观”,也是临街老铺,面积不小,两间半的门面,但是里头却稍显得空:一台老收银机,一把竹椅,一张摊着假红木纹桌布的玻璃柜台,店里最值钱的不是柜台里的货,而是角落的空调机。

他不是没心气的——早几年他也去跑过山东、河南的几个旧货市场,去过南京朝天宫,也去过北京潘家园,只不过听不明白专家讲“钧瓷”“汝窑”,看不明白老藏家手里转的玛瑙翡翠,回来一合计:“这行,靠的是嘴皮子和运气。”

他嘴皮子是有的,什么“这东西是乾隆爷的小件随身”、什么“我朋友外公当年跟着市文物局鉴定过战国的青铜器,我什么不认得?”,说得天花乱坠。

王青云生的一副好口才,连听得多的老头子都忍不住点头。

可这两年不比前些年了。

这条街上的买主们手里没那么多冤枉钱,买货的挑剔了不说,信息也更通透了,上回街上来个上年纪的老太太,居然都知道上网查“清三代青花”是不是隔壁仿的。

而他王青云——嘴上还是那套,货还是义乌带回来的那些,真假自己分不清,那些故事,连他自己都快编不下去了。

而要命的是隔壁的“余砚堂”。

就在今年年初,来了个新的小老板,姓沈。

沈砚舟那个小子,原先跟他一样,什么都不懂,买卖东西全靠猜。

王青云还带他跑过摊、蹭过饭,虽然听说沈砚舟是个名校出来的大学生,但看他平时的表现,一直当他是刚入行的小白,称呼也都是叫对方“小沈”。

结果三个月不到,这隔壁的小沈变成了“沈师傅”。

佛塔修复火了,交流会里露脸了,广彩瓷也修了——传言说连政府都想请人家去修“文保工程项目”了。

王青云背地里翻来覆去睡不着,脸面上还得撑着说:“小沈这人呐……就是命好。”

可渐渐他心里就明白了,这哪是什么命,是本事,是他王青云没有的真本事。

本来他一个高中都没念完的,沈砚舟给他的那些书他实在是看不进去,只能一边学点简单的,一边凭感觉尝试。

他试过跟着学。

还真试过。

最开始是那个花口碟,结果调粉的时候配比就没弄对,好不容易将就能用了,他捏出来的造型又是惨不忍睹,补口和原器那是各长各的,根本合不到一起。

上周,他翻出一尊旧庙罗汉像,裂了。

他用万能胶想把断掉的地方粘回去,然后又补色,又跟着网上学“民间金缮”,结果整尊像“脑袋歪脖子歪,花纹乱、颜色花”,自己都看不下去了。

就更别提古玩买卖最基础的鉴定收货了——

沈砚舟上个月在展会地摊上,从一堆破烂和假货中捡来了宝贝,他心里说不出来的蠢蠢欲动。

按捺不住,前两周才去地摊上捡漏了一次,然而没有意外的捡回来的只有破烂和假货。

这天,他盯着那张涂得像“麻辣烫剩料”的、又红又黑的罗汉像的脸发了三小时呆,最后一咬牙,把东西装进牛皮纸袋,顶着盛夏的闷热,走向余砚堂。

他王青云别的不说,但就是脸皮够厚,还自来熟——

不然也不会第一个跑到沈砚舟的铺子里,问他怎么突然人气就旺了。

……

沈砚舟刚再次清点完预约单,正准备补一个碎裂青瓷,门口的铃铛就叮叮响了三下。

“哎,小沈,哦不对,沈师傅——你有空不?”

沈砚舟看向门外——

王青云探头进来,戴着副金边太阳镜,脸晒得发亮,手里拎着个牛皮纸袋子,还拎着两瓶啤酒。

“沈师傅,晚上忙不忙?我特意给你带了点‘降火的’,这天热,喝一口解解乏。”

沈砚舟挑眉,把手里的刷子放下:“……你这是?”

“咳,找你,两件事。你先看这个,我修了一下,你帮我看看效果。”

沈砚舟还没说话,王青云已经把酒往沈砚舟手里一塞,然后又“啪”地把东西摊在桌上——

纸袋里面的是一尊小罗汉像,从脑门到肩膀一条巨大的裂缝,是用胶水粘上的,淡黄色的胶水渗出来,把整张脸黏糊得乱七八糟。

罗汉的脸上五彩缤纷,除了胶水,还有各色颜料和金粉。

“你用的……是万能胶?”沈砚舟眉头拧起。

“嘿,不是你说嘛,那个AB胶我调不好,用这个有时候也能凑合——”

“但你贴歪了。”

“对对,但我撬开了,又贴了一遍。”

“所以你现在头贴歪、脖子裂缝、袈裟花纹掉了半条。”

“……我真的是很认真对齐的!”王青云吸气,“而且我还上网查了,你看,我还试图补色来着,用的是油画颜料,加凡立水,还用了金粉——网上说的‘民间金缮’法。”

“……网上?我不是给了你专业教材吗?”

“这个嘛,我上学那会儿就读不进去书,你这让我干看那教材,那密密麻麻的字,我是真的读不进去呀!”

沈砚舟简直不知道该说什么。

他叹了口气,从抽屉里拿出酒精棉签、刮片和一小瓶柠檬水,把罗汉像拿过来,开始一点点清胶。

“你这个像是‘中山寺罗汉像’仿件吧?七十年代流通纪念品,手工倒是精,但材质脆。你这层胶水得重新粘,要是不刮干净,以后不光上不了色,还容易发黄。”

王青云在旁边低眉顺眼,不敢插嘴。

等他一点点把头部残胶刮完,再用湿棉布盖住接缝软化,沈砚舟才慢悠悠开口:

“你要修这个干嘛?你家祖传的?”

“那倒不是,”王青云赶紧摇头,“我是看你这修复活儿最近火嘛,我就想也练练手,改行学点真本事……结果一动手我就明白了——小沈啊,你是真有本事。”

两人沉默了几秒,沈砚舟看着对方欲言又止的神情,没有开口,静待王老板的下文。

“就是吧……”王青云咳了一声,脸上堆出一个笑容,“我寻思了几天,想了一个最靠谱的法子——不是听说你最近很忙吗?就没考虑找个帮手或者学徒?”

“考虑是有考虑的,”沈砚舟挑眉,“但你不会是……”

王老板挥了挥手,打断道:“招帮手嘛,我想来想去,这事儿搁别人身上都不靠谱,还是我最合适。”

“你看,我嘴巴子利落,又有经验,能帮你招呼客人;再说,我这人脸皮厚,谁都能搭上两句,跑腿、打下手最合适不过。”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