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千禧:国家请我修国宝 第52章 大眼力

作者:虽说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4 07:01:18
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王老板和沈砚舟往前走着摇着头,还特地加了一句:

“你可别说我多嘴,咱俩谁是什么人还不知道?你以前那眼力,可不就跟我一个路数的?谁都骗不过,咱俩自己骗自己。”

沈砚舟笑了笑,不急不恼,从包里慢条斯理地掏出那块吊坠,在拭布上又擦了一下,淡淡地说:“这玩意儿你刚才不是说十块都嫌贵吗?”

“对啊!”王老板把烟拿开,“我还说了,庙会货,水货,你卖三十都没人买!”

沈砚舟没接茬,只是将那块吊坠侧了一点角度,让早上的光线斜着打在表面。

那一层藏在表皮之下的暗金色光泽这会儿就像被阳光一点点拽出来似的,顺着浮雕的边角纹微微晕开。

吊坠薄薄的,带点岁月的旧。

王老板的笑声顿了顿:“……呦?”

沈砚舟道:“银胎,鎏金。不是镀,不是贴,是清末的低温鎏金层,手工刻的几何线纹,模仿玉器构图。这玩意儿不是你说的庙会货,是仿玉佩刀牌。”

沈砚舟一边往前走,一边轻声对王老板说:“你知道佩刀牌吗?”

王老板一噎:“……哈?不就是佩刀上的……牌子?”

“嗯,”沈砚舟点头,“清末、民初一些武职低级官员佩饰,样式照着旧制玉牌来的,身份不够、钱不够,就用银做胎,外包鎏金。总之还挺讲究。”

“……你怎么知道的?”

“看过真品,在山东看过两块,博物馆那边也碰到过一枚背后带残印的。我这块虽然款磨掉了,但轮廓、工艺、比例都在。”

说着,沈砚舟再次拿出吊坠给王老板看:

“看这牌身的中脊、内弧。假货不做这种纹路,费料。再看背面这个折角,还有这个焊点没打磨掉。这不是庙会里的假佛牌,是佩刀牌。”

他顿了顿,眼睛没离开那枚小牌子:“晚清,奉天制,佩刀挂件。不带绳穿,是用铜扣夹在仪仗刀上的。”

王老板张着嘴巴,看了半天那吊坠,憋了一句:“哎哟,小沈你这长能耐了是吧,连佩刀牌都认得了?行啊你!”

他说完这句,还是不服气,咂咂嘴:“行,佩刀牌就佩刀牌,咱也不说它是假了,那你收它干嘛?你真觉得这玩意儿现在好卖?这年头谁认这个?你拿回去,摊上一放,不还是跟庙会货混一块去?”

沈砚舟笑了笑,没有回应,而是把那几件小物件摊在手心上,一一理出来。

“你别光盯着吊坠看。”他说,“你看这几个,而且我不是单收,这些还能拼着卖。”

“拼着卖?”王老板眉头一皱,“你卖锅还搭盆呐?”

他先拿起那枚红底金字的徽章,图案是两个紧握的手,上方环着五星,下面写着“军民鱼水”。

“这个,上面写着,是六十年代‘军民鱼水’款。”他自顾自点点头,“这一枚是1963年之前的早期版本,金底不是电镀,是漆釉烤色。背后是‘燕尾针’,比后来那种塑料螺丝钮扣的还稀有,说明它可能是内部授发而非市场纪念版。”

他翻过徽章背面,指着针脚的锈点:“你看这针,烧焊口在左,压痕小,底料还发青,说明不是北方工厂量产的,更可能是地方武装单位自己制的。”

王老板张了张嘴:“这……还能从针脚看出来?”

沈砚舟笑了一下,这东西现在基本能值800到2500元不等——而二十年后,价格还能翻十倍。

沈砚舟又拿起那个铜扣,尺寸不过一节手指头长。

“这个你说像裤扣。对也不对。你看这厚度、弧度、结构……这其实是清末童装‘襟扣’,礼服类的,外圆微鼓、背中有扣耳。一般用在男童‘周岁服’或‘小元宝服’上。早年间江南还有‘穿金圆扣,添寿五福’的说法。”

“还有这里,这种铜胎发红,是少铜高锌,说明是黄铜中偏晚期配方,表面略有紫灰,是包浆氧化,不是单纯锈。”

“这些东西,比较挑买家。不是所有人都会收,但遇到买家,有一个还是包装,卖个几百也是有可能。”

王老板吸了口气。

而沈砚舟放下铜扣,指向那枚掉色严重的老章,铜质沉暗,刻文模糊。

“这章,边上写着‘勋业堂’。我本来也以为是卖药铺章,后来细看发现,这是一枚晚清至民初私塾奖励章。”

“‘勋业堂’当时在苏北有几家,既做文房,也出奖章。你看这字体,刻得规矩,不是模刻,是篆刻老手下刀。”

“章下沿有半痕,说明原本是带铭的,可能写着‘功课前三’或‘童生嘉勉’这类字样。拿这个章的,多半是家境一般的私塾学生——一辈子可能也就这一次这样的受奖。”

说到这里,沈砚舟顿了一下。

和前两者不同,这类小铜章若非金银或名家所制,在零二年市场价值很低。

其核心价值在于历史见证和情感内涵,但由于现在市场认知度不高,并不见得能很快卖个好价钱。不过有些东西沈砚舟买下,他也也不见得是为了卖钱。

他说到这儿,手指轻轻摩挲着章底,语气忽然缓了下来:

“……这东西说现在不值钱,确实是。但这是个承载着具体历史情境和强烈人文情感的东西,收着,或许总有一天,会有人看到它的价值。”

王老板一口烟没吸进去,呛得咳了两声。他瞪大眼睛看着沈砚舟,像是突然听不懂他在说什么。

“不是,我说你……你这些话,是哪儿学来的?你以前哪儿懂这些讲究?”

沈砚舟抬起头,看着他,眼里平静得出奇。

“没哪儿学来的。就是修得多了,摸得多了,查得多了,你总能看出点门道。”

“这些小东西,在别人眼里是地摊货,可在我眼里,它们有讲究,有故事,有出处。”

他把几件东西重新包好,塞回包里,声音平静几乎听不出情绪:“哪怕它们现在不值钱,也轮不到我瞧不上。”

王老板张张嘴,半天才憋出一句:“……你这小子,真是,修了几个瓶子,怎么突然变了个人似的,连说话都会绕弯子了。”

他话越说越小声,眼神却越来越狐疑。

沈砚舟没接,低头收起那几样小件,把布口扎紧,顺手拉上背包的带子,一副随时准备继续往里走的模样。

王老板盯着他背影,忍不住在心里嘀咕:

“不对啊,以前小沈哪儿会扯这些。”

“不对劲,真不对劲。这都哪儿跟哪儿?”

“这小子……啥时候混出一身章口词来了?”

“以前明明是跟我一起在石库门门口买假佛头的那小沈啊!”

“现在说得跟能搞展览了似的……”

“不会是他信口胡说,乱编的吧!”

他忽然感觉自己像站在街口还拿油灯的古人,而沈砚舟已经坐上了一旁的电车。

王老板咂咂嘴,朝前走了几步,喊了一句:

“哎哎哎你等等我,你都来了,不看你那周哥的曜变盏啦?”

沈砚舟头也不回,只摆了摆手:“不急,先看完地摊,今天这仓里东西不少。”

王老板抬头看了眼厂房顶上的铁梁,再看看四周嘈杂的人群和摩肩擦踵的热气,忍不住摸了摸下巴:

“真不行……这小沈出啥事儿了?真是脱胎换骨了。”

“得盯紧点,别真让他哪天成了真大老板,我连个旁边的展示柜都蹭不上。”

他一边跟上去,心里却又多了一丝莫名的兴奋。

“……不过讲真,要是他说得都真应验了,那我是不是也有机会能跟着搭个顺风车?”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