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千禧:国家请我修国宝 第118章 挑灰

作者:虽说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4 07:01:18
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嗯。”沈砚舟点点头,“明末的器,边胎坏得厉害,漆层基本起鼓。我在苏州那边没找到合适的灰胎料,所以才过来看看。”

“行,难怪你要跑一趟。”

说着,老王也不墨迹,他站起身来,领着沈砚舟到了一个后头的湿柜前,柜上还挂着一些牌子,写着“底灰”“中灰”“面灰”“朱漆一号”“朱漆二号”。

沈砚舟点点头,厂里保存的灰料大体也就分三种:粗灰、中灰、细灰。

粗灰多用作底胎,讲究“厚实”,得能撑得住整个漆层;中灰是过渡,调平胎面,细灰则是面层,抛光之后要能与旧漆光泽衔接。

而如沈砚舟之前与蒋斐讨论过的,修剔红盒最要命的不仅仅是上漆,而是补胎——

底下灰胎不稳,漆再好也全白搭。剔红漆层至少有几十道,一旦下层不服贴,干缩不同,就会起鼓脱落。补胎必须得相容,灰料的收缩率、吸水性都得和原胎接近。

“来看看这些,有这两年配的灰料,这儿还剩几罐是以前的老料留下的。再往前的,都干成石头了。”

他说着,弯腰去翻柜子,取出几只玻璃罐。漆灰在灯下泛着暗褐色的光,像凝脂一样厚。

“你自己看成色吧。”

沈砚舟随意取了一罐,看了眼标签后拧开盖,闻了闻气味,漆气淡,又仔细看了看质地,但底料细。

他没有急着做判断,而是反而打开了行李箱,从中把自己带来的工具一样样拿出来——

首先是一叠打印出来的照片。

那些是剔红盒多个角度的高清照,与局部损伤图。

旁边还标有测量尺寸、裂缝结构、原漆层厚度估算。

然后还有竹签、小毛刷、白瓷片若干、试色板、小瓷碗、镊子、记号笔、湿布、记录笔记本等等小工具。

老王斜着扫了一眼,挑了挑眉:“小伙子挺专业的啊。”

沈砚舟笑了笑,他走近湿柜前轻打开门,把装灰的罐子一个个拿出来,罐内旧灰从柜中透出暗光,灰色有青、有赭,有的略带黑褐。

他拿出一块底片,和几个小竹签,从几罐灰胎样里仔细挑拣。

他拿起第一个灰胎样,先用将取来的灰料在白瓷片或试样板上薄抹一层,然后又用竹签蘸一点薄漆水试抹在瓷片上,观察其流动和附着性。

“颗粒大,有点太粗。”他低声自言自语,拿另一罐更细。“这个好些——筋道还行。”

接着他又将一小段灰料贴在样板边缘,用湿纱布轻覆,观察干缩后的张力。

——主要是为了观察是否有脱边或者起泡的情况。

接下来,他又把样板靠近灯光斜照,查看裂纹处的细微色差与干燥状态。

老王在旁看着,一边看一边点头。

突然,他想起了什么,朝左边的湿柜走过去,翻找了一下,摸出了一个旧罐,对着沈砚舟说:“这批旧库存里剩的灰胎料,是八十四年厂里一批老留用的,后来没人用你看看能不能用。”

沈砚舟目光动了动:“八四年?”

“存漆筋还在,只要保存得好,就没那么容易坏。”老王点头道。

沈砚舟只是从小行李箱的袋子里又拿出一小瓶带来试样的朱砂粉和一小罐净漆水:

“我先调个红色样板。朱砂加铁红一点,再掺一点净生漆。不过之后,厚薄分层试色,要看斜光、厚度、干后表现。”

他将调好的红漆小心地刷在另一片瓷片试色板上,与灰胎样板同时靠灯光比较。

色差微微有不同,有一版偏暗,一版偏亮,他又拿起调漆小瓶,微微加一点铁红粉调整。

整个挑漆的时间持续了一整个下午,沈砚舟不仅需要检查每一罐灰漆的状态,他还需要混合不同配比以及稀释度制作对比样本,并且观察数小时后的表现。

最终,在灯光下,比对数次后,他点头,点了点笔记本上的编号数字:“这一版最接近我预期——不亮但有温度。”

老王看着他,嘴角略微扬,但是没说话。

沈砚舟最后道:“这几个批次标签,试样,我记一下,我就拿这几支回去试试,跟原器再做一次比对。”

他把样板、小灰料、调漆瓶一并包好,用油纸封好,再在笔记本上写下批号、调比、试样编号、比对结果。

拿好材料后,车间外灯光暗下,冬天昼短夜长,外头已显夜色。

走出旧厂,他看了眼时间,先是回旅馆把行李和材料放下了,然后便踱步来到湖边。

湖水边的风吹来,带着点潮气。

他把手揣进外套口袋,摸出手机,心里想着,听说半月楼的菜味道不错。

沈砚舟在湖边逛了一圈,提前十分钟来到了酒楼旁边。

夜色下,老广场附近的霓虹一盏盏亮起来。酒楼门口已经停了几辆小轿车,窗内传出熟悉的喧笑声。

沈砚舟推开门。

空气里飘来淡淡的香烟味与黄酒气息。

几张老面孔正笑着碰杯,听见门响,全都朝门口望去。

“沈砚舟?”里头坐着的三四位同学瞬间定住动作,其中的女生林珊第一个看出来。她穿着灰色呢大衣外套,抹着深红色的口红,略显成熟,“是你吧?我没看错吧?”

尽管钱蕙其实已经提前通知了其他几人,他们也表示了欢迎,但是见到沈砚舟进来,几个同学也还是露出了略显夸张的惊讶表情。

沈砚舟只是点点头,眼神平和,抬手和几人示意:“好久不见。”

今天的主角徐嘉年第一个伸手拉他进座:“小沈啊,你怎么在南京?我还以为你整天在苏州那小铺子里忙活。”

他身穿灰色针织衫,肩上搭着大衣,气质干净,声音圆润带笑。

“好久不见啊。”顾浩随后也来招呼他坐下,然后自顾自开始了自我介绍,“你是来旅游的还是出差的?我这会儿是在外企,刚从上海回来,说是那个项目顺利批了,年底还要去德国代表公司出差呢。”

沈砚舟跟他点了点头,并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因为顾浩显然也不是真的在意沈砚舟是来南京干什么的。

他穿着深蓝色西装,纽扣光亮,手腕佩戴细金链,比起上学的时候,言语也更自信了,整个人仿佛自带光芒。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