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千禧:国家请我修国宝 第110章 过了

作者:虽说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4 07:01:18
最新网址:www.wuquge.com

“沈师傅,我是老于。”电话里传来那边老人低沉的声音,“想问一下,之前说的事情,你考虑得怎么样了?有空吗?”

沈砚舟“啊”了一声,顿了顿,才想起来文博馆那边一周多前,来信息请他去他们的短期课程做个演示。但因为论文截稿期离得较近,他并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答复。

老于继续说道:

“之前宋帖你补得好,我们这边几个老师都看了,是他们想请你来做一场演示,让我来联系你。短期研修班的学生不少,我们也想借这个机会,给他们看看真正的操作。”

“你们是要公开演示?具体时间安排是?”沈砚舟问。

“嗯,一次半天的示范,主要是流程讲解。旁听生里也有美院和工艺校的学生,理论学得多,真修得少。你要是有空,能来帮个忙?”

电话那头说得很诚恳。

沈砚舟指尖敲了敲桌面,心里盘算。稿子已收尾,拍卖行那边剔红盒的材料准备出了点岔子,还没进入到修复程序,正好空出点时间。

不过他还是好奇——

“不过老赵他们几个不能上吗?怎么会找上我这个民间手艺人?”

电话那头,老于沉默了一下,才缓缓开口:

“馆里当然有自己的人手,你也别多想。可眼下这期研修班,不光是给我们内部的人,还有外地馆里派来的年轻人,甚至还有几位高校旁听。我们几个年纪大的,讲课是没问题,可说来讲去,还是老一套——学生听不进去。”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补充:“上面还交代过,这次得拿出点新鲜面貌来。所谓‘馆校合作’,就是要让人看到,我们愿意吸纳、培养外头有真本事的年轻人。你修过宋帖,这就是最好的例子。你站在台上,比我们再念规矩更能服人。”

电话这头,沈砚舟指尖轻轻敲着桌面。

“所以,你要是愿意来,不光是示范一场,也算是替我们做个形象。外头人一看,就知道我们馆肯让新人上手,而且最近也在吸纳新的民间能人,是真重视手艺。”

“好。”他答得语气平平,“你们排个时间,我到场。”

“行,那我回头给你发正式通知。”老于的声音松了一口气。

挂断电话后,沈砚舟把台灯关掉,屋里一下子暗了下来。他才发现已经忙了一下午,太阳都下山了。

窗外秋夜的风吹得梧桐叶哗啦啦作响,他起身去泡了壶茶,心里却没有太多起伏。

对他来说,这不过是多做一遍熟悉的工序。可他知道,对那些坐在台下的学生而言,也许会是第一次真正看见“修复”不只是书里两行定义,而是一笔一画的落在纸上。

最后的演示时间定在三天后。

而两天后,沈砚舟却接到了另一个好消息。

早上,沈砚舟正在往另一间店面搬东西,电话突然响了。

陈青染在柜台后接起来,“喂”了一声,说:“你好,这里是余砚堂。”

对面不知道说了什么,陈青染突然眼睛亮了一下,便朝后头喊:“老板,是你投的那个《文博通讯》。”

沈砚舟手里举着盒子,停了一下,把东西放下走过去接起。

那边传来男声,语气客气但不算热络:“沈先生您好,我是《文博通讯》编辑部的黄阳,您的投稿我们初审通过了,拟定收录于下季度第三期。我们会再发一份校对稿到您邮箱,请您三日内确认定稿后返回。”

沈砚舟一愣,改了一稿然后换投之后,他倒不是意外结果,只是觉得这个电话来的比预期还快。

“谢谢通知,我今天就确认。”他语气平稳。

对方又交代了几句流程,包括校对期、印前确认、刊号归档等内容,最后说了一句:

“另外,您的稿子编委觉得选题挺特别,安排在刊首第三位。您这边到时候如需样刊、或之后需证明文件,可与我们行政部联系。”

通话结束,沈砚舟站在柜台边,有些沉默。

王青云从窗台边探出头来:“怎么?说你文章没过?”

“……过了。”

“那你怎么不高兴?”

“哪有不高兴。”沈砚舟轻轻笑了声,把手机放下,“只是有点回不过神来。”

他在前世写了十几年文章,从会议摘要到田野报告,但这辈子再怎么说也是第一次。

……

与此同时,另一边,几公里外的美术工艺学校。

章骁文盯着手里的那张通知单,心里头一阵暗爽。

两周前他从余砚堂被晾出来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去试工的那个周末他本以为自己志在必得,谁知道最后一个不知哪里冒出来的小丫头被留用,而他作为美院科班出身的,对面说的不合适,不仅口气不客气,更称得上是对他专业的侮辱。

他走的时候,沈砚舟那句淡淡的“出去的时候把帘子放下”,他还没法子反驳,始终是一口气憋在胸口,晚上睡觉睡不着都会想起当时的场面。

本来,他对文物修复并没有那么上心。在美院雕塑系,他更多是想着怎么转行设计或者考个研究生,修复课只是当作点缀。

但首先是在门口被那个油嘴滑舌王老板忽悠去试工,说是干这修复真能赚得盆满钵满。

而自打被沈砚舟冷冷拒绝,他就憋着一股劲:凭什么?

他觉得自己突然就跟这个“修复”较劲儿上了。

当初他对沈砚舟说“自己能去文博馆上课”那是一气之下夸张了一些,不过——

他确实知道,文博馆那边确实在做培训活动,而它们学校这边是有名额参加的,虽然也不算好拿到。

他那天从余砚堂回来之后,托人打听,费了些关系,还是弄到一个“文博馆短期修复研修班”的旁听名额。虽说只是旁听,但能进馆,能看现场,还能写进履历,这对他来说说出去也够唬人了。

想到这,他嘴角压不住往上翘。

“苏州文博馆,纸本修复短期研修,第一期……”他低声念着那几行字。

他心里其实清楚,这类研修一般都是给馆里在职人员开的,外人想挤进去不容易。他一个还没毕业的学生能拿到名额,说出去就足够让人刮目相看了。

怎么想他都觉得,哪怕只是个旁听,也比在余砚堂里给人当学徒强百倍。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