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千禧:国家请我修国宝 第107章 稿件

作者:虽说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4 07:01:18
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对了,重要的忘说了——我可以给你署名第一作者,”姜尹又一次开口,语气随意,“我们公司出资料图拍摄,还有文末那段资料提供由我公司署个名字就行。”

她稍微停了一下:“你要是懒得动笔,我可以找人润色,你口述内容我请人整理,但第一作者一定是你。”

陈青染从后面拿了壶茶来,正好听到这一句,稍微愣了一下。她也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第一作者”这个词听起来就挺重要的。

“写这个,你是希望这些东西能升值?”沈砚舟开口,好奇的却是另一件事情。

姜尹笑了笑,没有否定:“对我来说,这些东西升值的逻辑很简单——市场不知道它是什么,所以不值钱;但只要有人敢站出来说它是什么,它就开始有价。当然了,不只是这个东西,你的身价也跟着升值”

她轻轻推了下那张资料袋,“尤其是带学术价值的器物,现在香得很。”

沈砚舟点了点头。

姜尹接着说,“看看这个,我帮你把框架都整理了,剖面图叠了批注,下一步你只要补上下论证、比对资料摘录就行。”

沈砚舟把纸张拿过来看了一眼,他写过类似东西,只是那时候身份不同。这回以现在的他的名义……倒是第一次。

姜尹看着他的表情,笑了,“藏家收藏有个概念叫见刊效应——你是学术圈里出现过的作者,他的器物再放到拍卖图录里,价格往往会高一个级别。”

她又补充,“当然,光发文章不够,还得参加那边的展览、编进香港文化交流平台的展文集,这我也能帮忙处理。”

沈砚舟点头,轻轻合拢档案册。“那我先交论文吧。”

他指了指桌上那封资料袋:“我看看内容,我们留个邮箱,麻烦你把电子版的资料也发给我一份,我先拟个稿子出来。”

姜尹站起来,把发丝撩到耳后去,一边笑:“行,我就知道你会答应。”

……

把文件收拾好,她忽然笑了一下:“对了,忙到现在都没吃东西吧?之前说好的,今晚一起吃顿饭。”

沈砚舟正要说不必,还没开口,姜尹却接着转头看了看正在收拾东西,准备开溜的陈青染:

“小妹妹你也一块来吧。别光在铺子里待着,出来透透气。”

陈青染愣了下:“我……”

姜尹不容她拒绝,笑着摆摆手:“就当陪我好了,人少了吃饭太寡淡,一起吃热闹点。”

这下也不容沈砚舟拒绝。

傍晚六点,天色早早暗了下来。

苏州的深秋带着点湿凉,街边梧桐叶落了一地,踩上去发出轻脆的声响。

三人走进街旁的一家老饭馆,门口玻璃窗都有些发黄,但正逢饭店,里头飘出浓烈的酱香,叫人食欲大开。

木门一推开,屋里温暖气息扑面,桌边摆着咸菜罐子和酱油瓶。

白瓷大碗里漂着葱花的骨头汤正冒着热气,几张方桌上,老客人正就着黄酒聊闲话。

他们点的菜没什么讲究,都是本地常见的:松鼠桂鱼端上来时,油炸得酥脆,浇上的糖醋汁还滋滋冒泡,香气里带着微甜;响油鳝糊在砂锅里滚着,酱色浓稠;还有一道笋干红烧肉,肥瘦相间,油亮发红,咸甜交织。

陈青染被夹了一筷子鳝糊,热得烫嘴,她慌忙把筷子放下,多吹了几口气才敢入口。那鳝丝嫩滑,味道极重,在这个天气里反倒觉得正好。

姜尹举着小酒杯,轻轻一碰:“来,不谈工作,就吃饭。”

她自己喝了一口,又笑着往陈青染碗里夹了一块红烧肉,“小姑娘多吃点,这么瘦,得补补。”

陈青染不好意思,只低头小声应了句“谢谢”。

沈砚舟还是一如既往,慢慢把碗里的桂鱼肉挑干净,鱼刺拨到一边,慢悠悠的动作像是多年习惯。

他抬眼看了看窗外,街灯亮起来,橙黄色的光映着外头的烟雾和落叶。

饭桌上不再提修复、不提图录、不提论文,只有碗碟碰撞声和食物的香气。糖醋汁的甜腻,鳝糊的酱香,红烧肉的软糯,混在一起,带着浓重的街边家常饭馆气息。

陈青染吃到一半,忽然察觉到酱汁不知道什么时候糊在了脸上,脸颊泛起淡淡的红。她抬头,见姜尹正笑吟吟看着她,赶紧拿纸擦了擦又低头去喝汤。

汤里有两块骨头,熬得酥软,汤汁白得像奶。

……

第二天上午,沈砚舟把铺子里收拾得整洁干净。天光透过老式木格窗,斑驳地落在灰砖地上,他坐在书桌前,打开记事本,想起了他作为修复专家的那段岁月。

既然是专家,和学术期刊打交道肯定是最稀疏平常的事情,除了发表——还有作为评审,评阅投稿。

他没有直接用姜尹给他的提纲,依次拟好论文结构草案:

第一章:实验瓷定义与背景。主要讲述清代广彩外销初期试烧特点,并且引出“实验瓷”的概念;

第二章:个案分析──这只碗的胎釉层剖面、釉色用料分析、图案纹饰与影响;

第三章:修复前后的视觉对比与方法说明;

第四章:结语及未来研究方向。

他还查到当时可投的刊物类型,如南方地区《岭南文博通讯》或《广州陶瓷研究》此类文化厅挂靠的地方期刊,强调“篇幅控制在3000–5000字为宜”,“要附实物照片、显微剖面图、修复前后对比图表”……

这些要求对他来说并不陌生。

他沉下心来,开始写作,手指划过键盘,敲出的节奏像极了他前世赶会议稿的状态。

写这些东西,需要的时间其实并不长。

他打电话给蒋斐那边,把剔红盒的修复日程稍微往后排了一点,这样能赶上这一期《岭南文博通讯》的截稿日期。

姜尹的助理在第三天下午过来了一趟,看他端坐屋内,桌上已摊开剖面图和数张修复记录页面。

她礼貌地站在一旁:“沈师傅,姜小姐让我来给你送些资料,顺便还有一盒点心。稿子差不多了?”

沈砚舟点头淡淡道:“正文都整理得差不多了,还差图录说明的一段注释。”

姜尹的助理一边把资料拿出来,一边讲:

“这些是公司出示展会材料、拍摄力图,还有渠道都由公司负责。姜小姐强调内容照着你的套路来写就行。”

她拿起一张写有“作者、机构、联系方式、图版页码”等栏目格式的投稿参考页让他确认。

沈砚舟静静听着,点头收册。

几天后,稿件就提交给了编辑部。

他收到回函,要求补充几张修复过程图。于是他把修复的过程笔记拍照成600dpi的扫描件、剖层显微照片与前后对比标注图统一整理。

短短一天内,对面又回复要求再次确认署名与图版排版方式。

沈砚舟在邮件中确认第一作者署自己,数据提供署的是姜尹的名字,并注明稿件最终形式按规范排版即可。

夜深时,他翻开那份初稿,边角标注着数字、图版对照说明,每一页都很工整,也很克制。

应该没问题……吧?

两天后,余砚堂临近中午。

门口的风铃被风吹得响动几下,陈青染从门外收了晾晒的宣纸进来,袖子挽到小臂处,手里拿着一封快递邮件。

“沈师傅,有封回信,好像是杂志社的。”

沈砚舟本来正靠在柜后看《修复笔记》还有哪些可以补充的地方,听见声音,随手接了信封,目光掠过封口处的小字——“岭南文博通讯|编辑部”。

他眉眼一挑,手指一用力就把信封拆开。

陈青染站在旁边没走,嘴唇微动,像是也在等一声结果。那是她亲手装袋、寄出的稿子,如今她也好奇,回信内容是什么。

但是她守着规矩,并没有伸长脖子去看老板手上纸的内容。

沈砚舟展开信纸,眼神迅速扫了一遍。

“……”

短短几行,看不出太多情绪。

他把信收起,放回信封中。眼神没什么变化,动作也是一样的慢吞吞。

但陈青染还是察觉出来,迟疑了一下,开口:

“……是最后没收吗?”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