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将四根硬木分别嵌入凹槽后,顾宇又在床架的两侧各加了一根横向的树枝,用藤蔓紧紧捆绑固定,形成一个长方形的框架。

为了增加床架的稳定性,他还在框架的中间加了两根支撑柱。

支撑柱的底部垫了块平整的石块,防止床架因受力不均而变形。

“框架必须稳,不然睡觉的时候塌了可就麻烦了。”

他用力晃了晃床架,确认纹丝不动后,才开始制作床板。

床板的材料选择了柔韧性好的棕榈树枝。

顾宇从营地周围的棕榈树上,割下十几根长度约两米的棕榈枝,去除枝叶,只留下光秃秃的枝干。

他将棕榈枝均匀地铺在床架上,每两根之间的间距约十厘米,然后用藤蔓将棕榈枝牢牢绑在床架上。

每绑一根,都要用力拉紧藤蔓,确保棕榈枝不会松动。

铺好棕榈枝后,床板还需要一层柔软的“床垫”。

顾宇收集了大量干燥的棕榈叶,将其撕成细条,然后编织成一张棕榈叶垫子。

编织时,他特意将棕榈叶条交叉编织,增加垫子的厚度和弹性,这样睡起来会更舒服。

为了防潮,他还在棕榈叶垫子的下方,铺了一层之前剥下来的野兔和老鼠皮毛。

这些皮毛柔软厚实,能有效隔绝地面的湿气,同时还能起到保暖作用。

最后,顾宇在床垫的一侧,用树枝和棕榈叶做了个简易的床头板。

不仅能靠坐着休息,还能用来放置一些工具,将来可以考虑摆一些装饰品。

“大功告成!”

顾宇兴奋地坐在新床上,上下颠了颠,床架稳固不晃,床垫柔软有弹性,比之前睡在地面上舒服太多了。

他甚至忍不住躺了下来,阳光透过庇护所的窗口洒在身上,温暖而不灼热,没有了地面的潮湿感,整个人都放松下来。

“终于不用睡地上了,这张床绝对能让我睡得更香,恢复体力也更快。”

傍晚时分,顾宇又对庇护所做了些小修缮。

在窗口加了个可拆卸的棕榈叶窗帘,晚上能遮挡风雨。

在床的下方挖了个浅沟,用来排放庇护所内的积水。

还在庇护所的角落,用石块砌了个小台子,专门用来放置衣物和个人物品。

整个庇护所经过修缮,变得更加整洁、舒适,真正有了“家”的感觉。

晚餐,顾宇煮了一锅红薯面条,搭配着中午剩下的烤鱼肉,吃得满心欢喜。

饭后,他坐在火塘边,看着远处转动的水车和营地周围的围栏,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从最初的临时雨棚,到现在有床、有种植区、有鱼池的完整庇护所。

从只能靠浆果充饥,到现在能制作面粉、规划畜牧区,他在亚马逊雨林里的生活,正一步步走向稳定。

“明天先去看看种植区的幼苗长势,后天再去检查野猪陷阱。”

“现在急也没用,得给它们足够的时间放下警惕,高端的猎手都是需要强烈的耐心。”

顾宇对着镜头规划着后续行程,目光里满是期待。

夜幕降临,他躺在新床上,听着外面的虫鸣和远处的河水声,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这是他来到雨林后,睡得最安稳的一晚。

次日清晨,顾宇被阳光透过窗口的光斑唤醒。

他伸了个懒腰,感受着新床带来的舒适,心里充满了活力。

吃完早餐后,他先去种植区给南瓜籽和红薯幼苗浇了水。

看着南瓜籽已经冒出细小的芽尖,红薯的叶片也愈发翠绿,心里满是欣慰。

随后,他又去检查了渔网和鱼池,水车依旧正常运转,鱼群在池子里欢快地游动,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清晨的阳光透过娑罗双树林的缝隙,洒在石砌庇护所的屋顶上。

棕榈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投下斑驳的光影。

吃完简单的早餐后,顾宇先绕着庇护所转了一圈,检查需要修缮的地方。

庇护所的石墙还算稳固,但有些石块之间的黏土已经脱落,需要重新填补。

转身从河道内,挖了些细腻的黏土,又掺了些碎稻草。

稻草能增加黏土的黏性,让填补的缝隙更牢固.

他用手将黏土和碎稻草混合均匀,加水调成糊状。

然后用小铲子将黏土糊仔细填进石墙的缝隙里,每填一处都用铲子压实,确保没有空隙。

补完缝隙,他又在石墙的外侧,用黏土糊抹了一层薄薄的保护层,既能防止雨水冲刷,又能让石墙看起来更平整。

修缮完庇护所,太阳已经高照,闷热的环境让他头皮发麻。

“要想办法弄个厨房,露天做饭太难受了。”

一想到接下来还要起锅做饭,他就瘫坐在地上不想行动。

中午也凑合着吃了一顿,他打算下午搭建一个简易的厨房。

等到营地的一切都步入正轨之后,再把所有的建筑都重新搭建的更加舒适。

下定决心后顾宇就开始行动起来。

土灶的位置他早就选好了,在庇护所门口右侧约三米远的地方,这里靠近过滤水坑,又能避风。

而且离庇护所近,做饭方便。

搭建土灶前,得先搭个简易棚子,用来遮挡风雨和阳光,不然土灶遇到下雨会被冲坏,做饭时也会被太阳晒得难受。

搭棚子用的材料还是树枝和棕榈叶。

顾宇砍了四根一人高的粗树枝,在土灶位置的四周各插一根,形成一个正方形的棚架。

然后在棚架的顶部,横向绑了几根细树枝,作为棚顶的支撑。

接下来是铺棚顶,他将收集来的棕榈叶,一层一层地铺在支撑树枝上。

每层棕榈叶都相互重叠约十厘米,像鱼鳞一样排列,这样能有效遮挡雨水。

棚子的一侧留了个开口,方便进出,其他三面则用棕榈叶编织成简易的“墙”,能挡住侧面吹来的风。

“这个棚子不用太复杂,能遮风挡雨就行,以后要是想升级,再慢慢改造。”

顾宇对着镜头说,一边检查棚子的稳固性,用力晃了晃棚架,纹丝不动。

棚子搭好后,正式开始垒土灶。

土灶的设计很关键,既要通风好,让火苗旺,又要节省燃料,还要方便添柴和盛接食物。

顾宇先用工兵铲在棚子中央的地面上,挖了一个长方形坑,作为土灶的“炉膛”。

炉膛的底部,他铺了一层约五厘米厚的碎石,碎石能增加透气性,防止炉膛底部积水,还能让火苗燃烧更充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