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大约半个多时辰过去,顾宇活动了一下发酸的手腕。

眼前鱼笼的整体结构已经编制好了,就差进口部份。

他取四根细藤蔓,把四根藤蔓的一端分别固定在入口的四个角上。

另一端向笼身内部倾斜,交叉形成一个“漏斗形”的入口。

他调整着藤蔓的角度,仔细观察着:

“鱼顺着水流游进来的时候,能推开倒须进去,但想出去的时候,倒须会被鱼的身体顶得更紧,根本出不来。”

倒须做好后,继续往上编剩下一段笼身。

最后一步是做底板,他用细藤蔓编了个和笼身直径一样的圆形网格,边缘留了四根长大约十公分的“绳头”。

最后把绳头系在笼身底部的立柱上。

“底板要可拆卸,方便我们收取鱼获。”

他演示着解开一根绳头:

“这样以后取鱼或者换诱饵的时候,不用把整个鱼笼提出来,解开底板就能操作,方便实用。”

等一切做好后,顾宇的额头沁出一层细密的汗珠。

这种手艺活是最耗费心神的,他觉得自己指尖发紧,眉头也有些发酸。

他把鱼笼提起来晃了晃,没有变形,也没有藤蔓松动的声音。

“大家看,这鱼笼的结构没问题,网格均匀,倒须也足够紧。”

他对着镜头展示:“接下来就是找个好地方放进去,等着收鱼。”

顾宇背着鱼笼回到溪流边,这次他没走之前的浅滩,而是沿着河岸往上游走。

浅滩水流太浅,鱼少,而且容易被鸟类发现。

他要找水流平缓、水深适中,还能藏鱼的地方。

走了大概两百米,他在一个河湾处停住脚步。

这里的水流明显变慢,水面上漂着很多水葫芦。

根部还缠着不少小鱼苗,岸边的岩石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屏障,能挡住急流。

他用工兵铲量了下水深,正好能把鱼笼全淹了,又不会太深导致不好检查。

“就是这儿了!”

顾宇眼睛一亮,他指着水下:

“你们看,水下有鱼群游动的影子,这里肯定是鱼聚集的地方。”

河湾水流慢,有水生植物能躲天敌,还有很多微生物,鱼喜欢在这儿觅食。

他先用工兵铲把岸边的杂草和碎石清理干净,避免影响鱼笼放置。

然后在河湾底部挖了个浅坑,把鱼笼底部放进坑里,再用几块大石头把鱼笼四周顶住。

这样水流就不会把鱼笼冲得移动,也能让鱼笼保持直立。

固定好鱼笼,顾宇在周围找了些虫子,用铲子把头砍掉。

然后找了根短藤蔓,把虫子绑在鱼笼内部的中央位置。

“诱饵要放在里面一点。”他解释道。

“鱼得穿过倒须才能吃到诱饵,这样进来了就出不去。”

“而且虫子的腥味在水里扩散得快,能吸引周围的鱼过来。”

“完美!”顾宇拍了拍手,“现在就等下午或者傍晚来收鱼,这个时间段鱼活跃度高,应该能有所收获。”

抬头看了一眼,透过叶隙的阳光十分毒辣,此时时间尚早。

他打算在附近探索一番,一来熟悉一下环境,二来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吃的。

此时的亚马逊雨林正值湿季,午后的阳光被厚重的云层遮挡。

空气闷热得像拧不出水的海绵,每走一步都能感觉到汗水顺着脊椎往下淌。

走了约莫二十来分钟,一片生长在腐殖土上的低矮植物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种植物的叶片呈卵形,边缘有波浪状的锯齿,叶片背面泛着淡紫色。

顶端结着一串串橙红色的小浆果,每颗浆果只有黄豆大小,表面覆盖着细密的绒毛。

顾宇立刻停下脚步,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拨开叶片,指尖轻轻触碰浆果,触感柔软,没有刺激性汁液渗出。

“各位看,这是‘毛叶黄杞’,俗名也叫‘野枸杞’。”

“这东西在亚马逊的次生林里很常见。”他对着镜头展示手中的浆果。

“这种浆果富含糖分和维生素 C,直接就能吃,味道有点像晒干的葡萄干,就是籽有点多。”

经历了一番手工制作,早餐摄取的能量已经消耗殆尽。

他直接站在原地,一边采摘一边往嘴里送。

十来分钟后,他意犹未尽的看着已经光秃秃的枝干。

“这点还不够我塞牙缝的。”

往前又走了二十米,顾宇在一棵高大的娑罗双树底部,发现了几簇生长在腐木上的白色菌类。

这种菌类的菌盖呈伞状,直径约五厘米,菌柄粗壮,表面光滑,没有明显的纹路。

他拿出工兵铲,小心地从腐木上取下一朵,放在手心观察。

菌肉洁白,闻起来有淡淡的杏仁香,没有刺鼻的异味。

“这应该是‘裂褶菌’,俗名‘白参菌’,是亚马逊雨林中少数可以直接生食的菌类之一。”

顾宇对着镜头解释,心里泛起了嘀咕。

因为之前在云省吐泡泡的经历让他对这东西有种天然的恐惧。

思索再三,他还是决定不吃这东西,毕竟自己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就在顾宇准备起身继续探索时,眼角的余光突然瞥见右侧一根横卧的枯树枝上,有一道棕褐色的影子在缓慢移动。

他的身体瞬间僵住,呼吸也下意识地放缓。

在亚马逊雨林里,静止的物体可能是无害的植物,但会移动的阴影,大概率是危险的动物。

他缓缓转动眼球,视线一点点移向那根枯树枝,心脏随着视线的移动越跳越快。

确认再三,他这才认出来,那绝对是一条蛇!

呼吸开始变得急促,胸膛里的心脏快要跳出来。

这是人类对于毒蛇本能的恐惧,当然个别诸如贝爷和蛇王奥斯汀这种就另说。

蛇的身体紧贴着枯树枝,与树皮的颜色几乎融为一体,不仔细看根本分辨不出来。

它的体长大约有一米五,身体最粗处有成年人的手腕粗细,背部覆盖着菱形的棕褐色鳞片。

鳞片边缘泛着黑色的光泽,腹部是灰白色的,上面点缀着不规则的黑色斑点。

最让人头皮发麻的是它的头部——呈三角形,前端尖锐,两只眼睛位于头部两侧。

瞳孔是垂直的细缝,在昏暗的树荫下泛着冰冷的寒光。

众所周知,尖头的蛇都不是善茬!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