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洪武十五年,二月初二。

龙抬头。

这是一个在中国农耕文明中,承载了无尽希望和期盼的日子。它预示着漫长的寒冬已经过去,万物即将从沉睡中复苏。

而对洱海卫的军民来说,今年的这个日子,意义格外不同。

天还没亮透,洱海卫新城内已经到处是灯火和人声。

数万军民都尽力穿上了自己最整洁的衣裳,扶老携幼,从临时安置的营房里走出来。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激动,像是要过年一样。

他们的目的地只有一个——

城东那片广袤的、早已被翻耕得如同绸缎般平整的农业区。

今日,这里将举行洱海卫建立以来,第一次也是最盛大的一次春耕大典!

……

辰时,第一缕阳光越过苍山,照在坝子上。

这时,一面日月龙旗和一面“陈”字大旗,在数百名亲兵护卫下,出现在田边。陈立身穿朝廷配发的崭新从三品武官服,头戴五梁冠,腰挎长刀,在一众将领的陪同下,登上了用红土临时夯实的祭农台。

他一出现,台下数万军民压抑已久的情绪立刻被点燃了。

“陈大人!”

“参见指挥同知大人!”

欢呼声如同潮水般涌来,充满了纯粹而质朴的拥戴之情。

因为台下的每一个人,都亲身感受到了这位年轻的主官,在过去这短短半年里,为他们、为这片土地带来的翻天覆地般的变化!

他们住进了有“火墙暖炕”的温暖营房,告别了风餐露宿和刺骨严寒。

他们喝上了由“桔槔神机”打出的甘甜井水,摆脱了河水污染带来的疾病威胁。

他们吃上了鲜美的湖鱼、足以果腹的荞麦和朝廷下发的粮食,将饥饿彻底地踩在了脚下。

他们更是亲眼见证了那足以让耕地效率提升三倍的“神犁”之威,那足以点“粪”成金的“黑土金”之奇,那足以让顽石开裂的“采石神技”,和那足以让巨木起舞的“水力神工”!

他们知道,眼前这个站在高台之上的年轻人,不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爷。

他是能带着大家过上好日子的人。

陈立站在台上,看着台下无数张信任和期盼的面孔,心里感慨良多。

他深吸一口气,朝台下众人深深行了一礼。

“各位父老乡亲,各位弟兄!”

他的声音通过一个铁皮卷成的简易喇叭,清楚地传到每个人耳中。

“我陈立受陛下隆恩领洱海卫事。自履新之日起便立下誓言,必将此地建成我大明西南之沃土,洱海畔之江南!”

“今天,二月初二,龙抬头!正是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播种希望的日子!”

“我宣布,”他提高声音,有力地说道,“洱海卫,洪武十五年,春耕大典,现在开始!”

……

大典的流程,是陈立结合了古代的“籍田礼”和后世的“动员大会”亲自制定的。

既有对天地的敬畏,又充满了实用主义的色彩。

第一项,祭祀。

没有繁琐的仪式,也没有宰杀牛羊。

祭品只有三样。

一碗是清澈的洱海水,代表着“生命之源”。

一碗是黝黑的“黑土金”,代表着“土地之力”。

最后一碗则是颗粒饱满、经过了盐水浮选、被寄予了厚望的稻谷良种,代表着“未来之种”。

陈立亲自将这三碗最朴素,却又蕴含了最深刻意义的祭品,洒向了面前那片刚刚被引水浸润过的、平整如镜的水田。

“一敬天时,风调雨顺!”

“二敬地利,五谷丰登!”

“三敬人和,众志成城!”

他每说一句,台下的数万军民便跟着山呼一句!

那声势,直冲云霄!

第二项,则是整个大典的重要环节——亲植。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

陈立脱掉了身上那件象征着权力的官袍,只留下一身干练的短打。

他亲自走下高台,来到了那片早已被引水浸润、平整如镜的水田边。

田埂上,早已整齐地摆放着一捆捆翠绿欲滴、充满了旺盛生命力的秧苗。那是过去一个月里,在陈立的亲自指导下,于温室中培育出的、第一批最健壮的本地“水涨谷”良种秧苗。

陈立没有丝毫的犹豫。

他卷起裤腿赤着脚,第一个踏入了那片还带着清晨寒意的、冰凉的泥水之中。

他弯下腰,从田埂上拿起一束秧苗,熟练地用手指将其分开。然后他将那几株青翠的希望,稳稳地插入了肥沃的、深红色的泥土之中。

紧接着,是第二束,第三束……

他插得很认真,很专注。仿佛他手中插下的不是普通的秧苗。

而是整个洱海卫数万军民,那沉甸甸的未来。

一道笔直的、充满了希望的绿色秧线,在陈立的身后,缓缓地向着水田的中央延伸而去。

这一刻。

整个世界都仿佛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静静地看着眼前这幅充满了勃勃生机的画卷。

他们的主官,那个被他们中的很多人视为“神仙”一般的男人,此刻正像一个最普通的农夫一样,弯着腰、赤着脚,为他们亲手种下了新一年的希望!

不知道是谁先开始流泪,接着第二个,第三个……许多军户和流民,这些吃过苦、受过难的汉子,此时都忍不住擦起眼泪。

那泪水中,没有悲伤。

只有满满的感动,和一种名为“归属感”的、滚烫的情绪!

“噗通!”

有人率先跪下了,接着第二个,第三个……越来越多的人跪下,黑压压的数万军民,再次向着田里那个忙碌的身影跪倒。

这一次,不是出于敬畏,而是发自内心的敬重。

台上的李信、王辅、钱振、周勇等人,看着眼前这万民归心的景象,内心也深受震动,难以平静。

他们明白,从这一刻起,这个年轻人的根基,已经和这片土地以及这数万军民紧密相连。

再没有人能轻易动摇他在这里的地位了。

……

陈立栽完了那具有象征意义的第一垄田。

他将禾苗交给了早已等候在一旁的、被推选出来的“里正”代表。

然后,大典的第三项,也是最后一项开始了。

“授——犁!”

随着李信的一声高呼。

数以百计的士兵,将早已准备好的一千架崭新的“洱海犁”,抬到了田埂之上!

“今日,凡我洱海卫之军户、民户!”

“每十户,皆可无偿领用此神犁一架!”

“但有所需,皆可向总署申领‘黑土金’一车!”

“但有余力,皆可开垦荒地!凡所开垦之荒地,首年免所有赋税!次年减半!三年之后,方才纳入正税!”

这三条命令,一条比一条更让人惊喜。

送犁!

送肥!

免税!

这简直就是闻所未闻的天大恩典!

人群顿时沸腾起来,大家欢呼着,争先恐后地涌向那些新犁。

洱海卫的春耕,就在这样热烈高效的气氛中全面开始了。

……

陈立站在高台之上,微笑着看着眼前这幅充满了勃勃生机的画卷。

他知道,自己的“农业革命”,已经初步成功。

这片土地的根基,算是打下了。

而他的目光,则不由自主地越过了眼前这片沸腾的田野,投向了西侧那片显得有些沉寂的、连绵的山峦。

他知道,只靠种地,是无法让一个国家真正强大起来的。

想要让大明,摆脱那周而复始的王朝循环律。

想要让华夏,真正地屹立于世界之巅。

他必须点燃另一把更猛烈也更伟大的火焰。

一把足以将山石都熔化成钢铁洪流的……

——工业之火!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