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uquge.com

——————

(本章为随笔小记及问答,不计入更新,不会收费,更不影响后续阅读,不感兴趣的读者大大可以跳过)

——————

从刘秀的上谷骑兵开始,到幽州突骑、鲜卑重骑,再到传说中的龙骧军、百保鲜卑,直至最后李世民的玄甲铁骑。

重骑兵战术战法的演进,其实就是人类战争艺术演进的一个缩影。

最开始时,重骑兵战术的出现改变了整个战争的格局,将老旧的骑兵轻松碾压。

之后被碾压者痛定思痛,同样开始推行重骑,于是匈奴精骑、刘宋重骑、北魏重骑等等一个个相继出现。

再之后厮杀又起,失败者同样痛定思痛,尔后,便开始了无休无止的军备竞争。

铠甲越来越精良。

马种越来越优异。

兵卒越来越有素。

冲阵、冲营、冲峡、攻城,没有重骑兵不能干的,“没有轮子的车兵”这一称号也冠在了重骑兵的头上。【注1-2】

而那无数令人拍案叫绝的经典战役,便在这个过程中绽放。

可铠甲终归会有无法再加重的一天,兵卒与马匹也终归有至臻巅峰的一天。

这个时候,面对如此僵局,人心开始思变,重骑兵战法也走上了它的末路,轻重结合、高车化、突厥化等等一系列试错之举开始出现,重骑兵战法开始被各种新式战法碾压。

直至一个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的男人出现,带领着三千玄甲军铁骑,用他的威猛与强悍,为重骑兵战法画上了一个璀璨的句号。

而在他之后,下一轮的变革、军备竞争再次轮回。

轻重结合战术。

前锋突击战术。

骑射游击战术。

分化瓦解战术。

直至轻重结合战术的集大成者,金军的步兵-轻骑(拐子马)-重骑(铁浮屠)体系,以及骑射游击战术的集大成者,蒙元的“曼古歹”体系出现。

这一轮的战争艺术变革再次达到了巅峰。

而在这之后,无法更进一步的僵局同样出现。

人心再次思变。

于是火器、重炮开始在东西方粉墨登场,下一轮变革再次拉开序幕。

所以,常有人以数代之后的隋唐玄甲军三千、宋金之战重骑五千,来判定六朝重骑兵供养之艰难。

这就有些囿于片牖了。

唐朝有三千玄甲铁骑,不是因为养不起更多,而是因为只需要搭配三千玄甲铁骑,甚至要不是李世民的作战风格以及战略选择,李渊连重骑兵都不会保留。【注3-4】

后人常说李渊也是一流的皇帝,只不过有个更优秀的儿子盖住了他的锋芒,但真的细问起来,却又说不出李渊到底一流在哪些地方。

其实军事,就是其中之一。

李渊此人,就是收官上个时代,开启下个时代的关键军事家,他所主导的骑兵突厥化的道路,一举奠定的唐朝骑兵的基本格调。【注5】

陈寅恪先生曾谓“唐代武功可称为吾民族空前盛见”,说的,可不仅仅是开国时三千玄甲军的那一战。

至于赵宋金朝,只能说当时华夏大地早已分崩离析。

漠北养马地在蒙古。

漠南养马地在西夏。

川滇养马地在大理。

松嫩养马地在金朝。

伊犁养马地在西辽。

仔细研究就会发现,除了赵宋之外,其余能站住根脚的势力,都是依托了对应的产马地。

只因骑兵是古典战争之中,决定进攻力量的关键。

五大产马地丢了个精光的宋朝,进取之力何其匮乏,被逼的都开始在江南养马了。

当然,历史的魅力就在于,在这种情况下,赵宋竟然出现了一个靠着剿获,硬生生把骑兵比例拉高到四分之一的岳家军,确实是有些猛到变态了。

至于另一方,只掌握了松嫩一个养马地的金朝,受限于产量,其战马本就金贵,但更重要的,他们走的可是步兵-轻骑-重骑的轻重结合战术,被覆灭了重骑兵后,所影响的不只是重骑兵一方,而是整个军事体系。

因此,以唐朝和宋金为例,类比刘麟,确有些风马牛不相及,颇为不合适。

如果真要类比,应当以上游的两汉魏晋,下游的南北朝甚至南诏大理进行类比,才能窥见一二。

“得益于”两晋司马氏的“英明决策”,彻底毁灭了诸葛亮的南中汉化布局,原本历史线上的南中汉化被迫终止,统治者汉人大姓爨氏渐渐夷化,演变成了东爨乌蛮,西爨白蛮。

东爨乌蛮与本土各族乌蛮通婚融合,最后出了南诏始祖蒙舍庞,其孙细奴罗建立了南诏国,其玄孙皮罗阁统一南中六诏,南诏国达到巅峰,彝、纳西、傈僳等等等诸族,自此而始,可叹本自一家,却被分作两处,敢问,是谁人之过?

至于西爨白蛮,就是南诏的大贵族,也是南诏军队的实际掌控者。

唐《蛮书》载,南诏军队中步兵和骑兵的比例约是3:2,轻甲骑兵和具装骑兵的比例约是1:4,重骑兵在全部兵卒中的比重,高达三分之一。

而且得益于南中矿产资源丰富,南诏国的兵器铁质含量以及重量,同样远高于中原同类型武器,劈砍不卷刃,吹毛透风。【注6】

天宝年间,大唐两征南诏,最后鲜于仲通“仅以身免”,李宓投江自尽,三十万唐军葬身南中。

如此规模的战争,靠的是什么?

靠吐蕃支援?

靠地势瘴气?

怎么可能!那可三十万大唐军啊!

如果没有足够的兵卒支撑,南诏国怎么可能打赢!

因此,如果同样占据了川滇养马地,又额外进行了土地改制,还利用清田造册将汉人大姓庄园里的匿户匠人翻出,甚至连蛮王之义都握在手中的刘麟,连四千铁骑都养不起来。

那手搓上万正卒的前任蛮王孟获,以及统领两千铁铠山地骑兵的前任无当飞军统帅王平,估计抽一晚上叶子烟都想不明白,都这种物资条件了,是怎么做到连这点铁骑都养不起,实在不行,把他俩挖出来!让他俩来带兵兴复汉室!

当然,南中目前的开发毕竟有限,而且越赕骏虽然姿态灵活、耐力极强、负重极强,是最擅长山地重装作战的马种,但其体高确实是过于矮小了,致使能用于军马的数量太少。

如果刘麟真的像某些电视剧里的某个郡主一样,动不动就在南中养了十万铁骑、三十万铁骑什么的,那蛮王孟获和賨帅王平估计也得抽上一晚上的叶子烟,而且到最后想不明白,这破地是怎么养得起这么多铁骑的。

————

本书中这一代无当飞军的Q&A。

Q&A环节,内含小弟个人情绪,对此没有问题的读者大大还请跳过,千万,千万,别被小弟的牢骚之言,坏了读者大大们的大好心情啊!

真的,真的。T.T

要是因为这个,坏了读者大大们的大好心情,小弟万死难辞其咎啊!!!!!

Orz。

一、写法有问题。

好多细节没交代,好多内容没铺垫到位,好多发育细节没写,导致看起来少了很多内容。

而且好多应该是种田文喜欢写,也是种田文真正该写的,却没一一写出,反而把很多非重点写了很多。

这个小弟记下了!

挨打要立正,这个是小弟太菜了,光顾着往前推,没把握住什么是该写的要点的、关键点。

道歉,对不起,给跪了!Orz.

二、士卒兵源。

如前所述,刘麟的本意是再蛰伏数年,等矿子弟培养成才后,再爆兵争权。

但因为刘曜的压力,以及麴允的绝笔血书,刘麟推翻了这个稳妥的路线,选择了一条冒险的道路。

这样一来,矿子弟便来不及做飞军的良家兵源,便选择了以陈安蛮王的名义,将征召来百部勇士直接带上战场,不再等待矿子弟成长。

这些百部勇士,平时就是部落之间披甲厮杀的百战勇士,不是未训练过的普通人...

因此刘麟只在滇池训练了一个月的配合和军纪就可以形成战斗力。(甚至要不是刘麟对军纪和令行禁止有要求,都可以像马超王平那样,拉起队伍,练都不练就上战场。)

三、铁甲马匹。如上所述,重骑兵耗费确实甚巨,但并没有网友玩梗那么大,后世朝代更多的是不需要或者搭配不起更多的重骑兵,嗯..还有赵宋这样失了产马地的。

只是,这里不是两晋司马氏搞废之后,混沌了数百年的蛮荒。

而是汉武帝至蜀汉,汉人大姓筚路蓝缕的汉地。

虽然因为只开发了一小部分,且蛮乱不断,成了当下诸方眼中的鸡肋之地,但这里也不全都是那种,穿兽皮裙围着火堆跳舞的生夷部落啊....

如果不信史料里,团结统一后的南中,能独立支撑诸葛武侯北伐的铁器和物资消耗。

看遗址总归是可信了,牡宜遗址的铁器、车马器、手工业区遗址,大展屯东汗墓遗址的水田模型,保山汉庄城址的五铢钱,甚至,河泊所遗址的可是出土了五万汉代简牍啊!

五万简牍....文告、往来文书、司法文书、户版、书信和典籍,汉家经典一应俱全!

就算再怎么开发不足,怎么可能连铁匠都没有,不然刘麟分户籍造黄册岂不是造了个寂寞。

而在官面游子远、明面李叡、间行吕中的协调下,整合造册了整个南中大姓资源的刘麟,在他们数个庄园上,数个月的时间连甲片都打不够....而且还是裲裆,不是步人甲或者铁浮图.....那是真没招了....

四、物资后勤。粮产量、纸裘产量、干麨产量、马种特性、作战地势、麾下向心力等等无伤大雅的细节都考虑在内了,且有的前面埋了一二伏笔,有的后文会提,这种等级的疑虑...还请不必担心。

只是部分读者大大非要认定,小弟根据:

六朝的战争风格以对应工艺传统【注7】、

氂牛羌等南中百蛮部兵卒数量【注8-9】、

大姓庄园物资筹备数量与速度(前文,吕中间行)、

六朝粮种产量【注10】、

有史料和考古推定的南中各郡开发进度【注11】。

确定出来的短时间内,能立马拉起的4000重装铁骑下限,和小弟自己凭感觉盲猜三四万重装铁骑上限。

不如短视频玩梗的夸大之言留下的重骑兵难养的印象更为准确可信,还直接激情开嘴...

那小弟也没招了,躺平认嘴Orz,就当开挂了吧...

只是还请须知,这是六朝,重骑兵横行的六朝...

这一时期的前后,连南诏那种半部落联盟制的政权,都能在南中搞上几万重装甲骑的...

五、兵种选择。之所以选择全员重骑兵,其实是刘麟当前的缺点所致。

刘麟也不是完人,他也是有着自己的缺陷。

面对行军打仗这种关系到自己以及麾下性命的事,刘麟自认很有自知之明,或者说,是有些自视甚低的。

其实,从关中之战复刻刘裕的操作,到放弃关中,南下川蜀等一系列决策,都可以看出刘麟当前的军事思想,是非常保守,甚至是有些过于保守了。

他的想法很简单,我只是一个侥幸穿越的后世人而已,知道自己几斤几两,那些名将的花活我搞不来,也不会心里没点数去硬搞,我就老老实实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往死里砸钱!往死里结硬寨!往死里打呆仗!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