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在蜀汉讲解三分归晋 第20章 此间乐,不思蜀

作者:暮云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5 20:05:50
最新网址:www.biquge.xin

“不可能!”诸葛亮猛地站起身,“成都尚有数万精兵,邓艾不过几千残卒,疲敝之师,如何能破我坚城?此战……我军绝无败理!”

刘备也上前一步,双目圆睁,紧紧地盯着陆云。

“是啊!成都城高池深,粮草充足,阿斗只要闭门坚守,等待姜维回援,便可大获全胜!怎会……怎会灭国?”

君臣二人,一个激动,一个不敢置信。

在他们看来,这根本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陆云看着他们,缓缓开口。

“因为,当时能战的、敢战的将士,都跟着姜维在剑阁抵挡钟会的大军。”

“剩下的在成都的,满朝文武,大多都是些贪生怕死、只图安逸的腐儒。”

“他们一听说魏军兵临城下,立刻就慌了神。根本没人想过抵抗,只想着怎么保全自己的富贵。”

“于是,他们成群结队地去劝后主。”

“劝他……开城投降。”

“后主……也就投降了。”

最后那句话,陆云说得轻飘飘的。

可听在刘备和诸葛亮耳中,却比泰山还重。

“投……降……了?”

诸葛亮身子晃了晃,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刘备的反应,却截然不同。

他的脸由白转红,又由红转青,胸口剧烈地起伏着。

“阿斗……他怎会如此?!”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我大汉的江山,是无数将士用命换来的!他怎么敢……怎么敢就这么拱手送人!”

刘备不愿意,也无法相信这个结局。

自己的儿子,会做出这样懦弱无能、有辱祖宗的事情。

陆云看着眼前几乎要失态的君臣二人,心中亦是一声叹息。

他没有立刻回答,只是给了他们一点时间,去消化这难以接受的现实。

过了许久,刘备通红的眼睛才重新聚焦在他身上。

“为何?阿斗他……他为何会如此糊涂?难道满朝文武,竟无一人有半点骨气?”

陆云迎着他们的目光,开口:“皇叔的后代中,倒也有血气方刚之人。”

刘备和诸葛亮闻言,精神皆是一振。

陆云继续道:“当时,听说后主有投降之意,满朝文武,大多附和。只有一个年轻人站了出来。”

“他,是皇叔您的孙子,后主的第五子,北地王刘谌。”

“刘谌?”刘备喃喃念着这个陌生的名字,眼中流露出一丝茫然。

自己的……孙子。

陆云的声音里带上了一丝敬意:“当时,刘谌怒发冲冠,在朝堂上怒斥群臣,说:‘我等若不能战,城中尚有数万军民,为何不能背城一战?父子君臣,理应同死社稷,泉下亦可面见先帝!’”

“他对着后主泣血劝谏,说:‘宁可战死失社稷,绝不拱手让江山!’”

“说得好!”

刘备猛地一拍大腿,虎目之中,泪光与豪光交织。

“这才是……这这才是我刘家的子孙!”

诸葛亮也紧紧握住了羽扇,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大汉的血脉,还未断绝!

刘备急切地追问:“然后呢?阿斗……他听了吗?”

陆云的眼神黯淡下去。

“但是,刘禅不听。他执意投降。”

“最终,北地王刘谌眼见劝谏无果,悲愤之下,回到了皇叔您的太庙之前。”

“他先是杀了自己的妻子与孩儿,然后……自刎于庙前。”

“他用自己的性命,向您,向列祖列宗,做了最后的交代。”

刘备的身子剧烈地晃动了一下,他踉跄着退后两步,靠在了身后的廊柱上,才勉强站稳。

陆云看着他,将那句流传千古的评价,轻轻道出。

“后世有诗评价此事。”

“凛凛人犹在,谁言汉已亡。”

话音落下,诸葛亮手中的羽扇落地。

他缓缓地弯下腰,捡起羽扇。

“是亮之过……是亮之过啊……”他喃喃自语,“亮只知教导后主为君之道,却……却未能教他先帝的铮铮铁骨……”

刘备没有说话。

他靠着柱子。

一边,是懦弱投降,苟且偷生的儿子。

另一边,是杀妻灭子,以死殉国的孙子。

许久,他才放下手。

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已是老泪纵横。

“好……好一个刘谌……”他看着空无一人的前方,似哭似笑,“好一个……我刘备的孙儿!”

“只是……苦了你了,孩子……”

“我大汉……终究是亡了……”

他一生奔波,半世戎马,为的就是兴复汉室。

可到头来,这延续了四百年的江山,竟是以这样一种屈辱与悲壮的方式,落下了帷幕。

这让他,如何能甘心!

堂内的气氛,悲壮到了极点。

看着刘备和诸葛亮几乎崩溃的神情,陆云叹了口气,说出了一句更让他们始料未及的话。

“可笑的是,后世很多人还在说,刘禅聪明。”

“聪明?”

刘备和诸葛亮同时一愣,都以为自己听错了。

一个葬送了祖宗基业,面对强敌不战而降的君主,如何能与“聪明”二字沾边?

诸葛亮皱起眉头:“先生此言何意?亮,实难理解。”

陆云的眼神变得有些古怪,带着几分嘲讽。

“投降后,刘禅和他的子孙,还有蜀汉的旧臣们,被一起迁到了魏国的都城洛阳。”

“有一次,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宴会上,司马昭特意安排人演奏了蜀国的音乐,跳了蜀国的舞蹈。”

“当时,在场的蜀汉旧臣听了,都触景生情,一个个低头垂泪,伤感不已。而刘禅呢,却看得津津有味,脸上满是笑容。”

陆云继续说道:“司马昭看他这样,就故意问他:‘安乐公,你还想念蜀国吗?’”

“然后,刘禅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

“因为这句话,司马昭彻底对他放下了戒心,认为他就是个胸无大志的庸人,不足为虑。”

“所以,他最终得以善终,在洛阳安安稳稳地活到了老死。”

许久,刘备和诸葛亮听完,都说不出话来,只是不约而同地摇了摇头。

“我那孙儿,宁可阖家赴死,也要保全我刘氏最后的颜面!”

“而他……他!”

刘备指着北方洛阳的方向,气得浑身发抖。

“他竟为了一口饭食,一席歌舞,便忘了国仇家恨,忘了祖宗基业!忘了自己姓什么!”

“备宁可他战死在成都城头,也绝不愿看到他如此苟活于世,丢尽我大汉的脸面!”

诸葛亮缓缓地坐回原位。

“怪我。”

“此事……终究是亮之过。”

他看向刘备,脸上满是愧疚。

“大势滔滔,有时候真的由不得人。亮穷尽毕生所学,也未能逆转……”

“如果……如果能有一次北伐成功就好了。只要能打回关中,只要能还于旧都,又何至于落得那般田地!”

就在这时,陆云清朗的声音响了起来。

“诸葛军师,刘皇叔。”

“这不是还没发生吗?”

“只要我们这一次……能北伐成功!”

“那么,街亭之败、五丈原之憾、成都之降、北地王之死……这一切的一切,就都不会发生!”

是啊!

尚未发生!

一切,都还来得及!

诸葛亮猛地挺直了身子。

他捡起地上的羽扇,紧紧握住。

“不错……”他喃喃自语,声音越来越坚定,“尚未发生!一切都还未发生!”

他站起身,对着陆云深深一揖。

“天命或许难测,但人事尚可有为!这一世,亮绝不让那样的悲剧,重演分毫!”

刘备也从廊柱旁站直了身体。

他快步走到陆云面前,紧紧抓住他的手臂。

“上天既将先生赐予备,便是给了备,给了我大汉一次重来的机会!”

“这一世,备必将先生之言,字字刻于心间!用人、行军、治国,无不小心谨慎!夷陵之败,备不会再蹈!”

刘备的目光充满了倚重。

“我等君臣一心,有先生为鉴,定能……逆天改命!”

就在这时,门外响起了敲门声。

“叩,叩,叩。”

门外传来赵云的声音。

“主公,天亮了。是否要传早膳?”

堂内三人才惊觉,窗外的天色已经泛起了鱼肚白。

这一夜长谈,竟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刘备闻言,先是一愣,随即哈哈大笑起来。

“不必了!”刘备对着门外高声说道。

他转过身,看着精神同样亢奋,但眉宇间已难掩疲惫的诸葛亮和陆云。

“陆先生都困了,还有军师,你们都回去好生歇息吧。”

刘备拍了拍两人的肩膀,眼中满是笑意。

“来日再谈,咱们来日方长呢!”

陆云在心里叹了口气。

哎,看来,以后这通宵的日子是少不了了。

……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