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呈上来!想必是平壤那边又有了新战况。”
李世民精神一振,一旁的内侍张阿难连忙接过信鸽腿上取下的纸卷,恭敬地呈递御前。
殿中诸将的目光瞬间汇集于那小小的纸卷之上,期待着又一个捷报。
“嗯?”
李世民展开纸卷,只瞥了一眼,脸上便浮现出难以置信的惊愕之色。
他这番异样的反应,让周围的将领们心头如同被猫爪挠过一般,焦灼万分。
燕王那边究竟发生了何事?
是喜是忧?
竟能让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陛下如此动容?
李世民沉吟片刻,将纸卷递给了身旁的李绩:“茂公,你也看看。”
李绩接过,目光一扫,神情同样变得凝重,他低声念道:“启禀陛下,信中所言……我军将士已克平壤,然渊盖苏文下落不明……”
寥寥数字,没有详述任何作战过程,但“已克平壤”这四个字的分量,却重逾千钧,震得人头晕目眩。
燕王李想所率的平壤道行军,满打满算不过两万余人,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无法离船登陆的水手。
而平壤城乃高句丽国都,其城防之坚固不在辽东城之下,守军数量更是只多不少。
如此一座雄城,竟被燕王如此轻易地攻破了?
这消息,听起来实在有些虚幻。
可众人皆知,燕王绝无可能在这种军国大事上谎报军情。
那么,真相究竟为何?
李绩也陷入了深深的困惑。
“我瞧瞧!”旁边的牛进达是个急性子,一把从李绩手中拿过纸卷。
“咦?哈哈!”他看清内容后,当即放声大笑,“陛下,天大的好事啊!我军今日克辽东,燕王殿下同日下平壤,此乃双喜临门!”
“进达,莫要高兴得太早。”李绩却泼了一盆冷水,“燕王在信中对伤亡讳莫如深,一字未提。”
“依我推断,他虽拿下了平壤,但麾下兵马恐怕也已折损殆尽,再无余力。此战究竟是喜是忧,尚难定论。”
李绩的担忧,也正是李世民心中所虑。
李想虽屡创奇迹,但他手中可战之兵不足两万,且皆为步卒,面对高句丽的骑兵军团,本就处于劣势。
如今虽传来攻克平壤的奇功,但背后付出的代价,恐怕是难以想象的惨烈。
“或许……是那渊盖苏文倒行逆施,平壤守军愤而反正,开城投降了呢?”
牛进达试着找了个理由,但说到后面,连自己都觉得站不住脚,声音也渐渐低了下去。
高句丽好歹立国数百年,国都守将岂会不战而降?
“陛下,末将以为,大军在辽东休整一日足矣,不宜久留。”
李绩作为行军总管,立刻提出了自己的判断,“燕王殿下此刻兵力空虚,平壤城虽已入手,却也随时可能得而复失。”
“我军应即刻东进,扫清沿途城池,火速驰援平壤。否则,攻下平壤非但不是功绩,反而可能让我军陷入敌境腹地,危在旦夕!”
这位沙场老将深知,若一位大唐亲王在异国他乡的都城中被反扑的敌人围歼,那之前所有的胜利都将黯然失色。
“陛下,末将请率三千铁骑先行,星夜驰援平壤,以解燕王殿下之危!”
段移石听着众人的分析,心中越发紧张。他那位小舅子,竟已身陷险境!
李想绝对料想不到,他送出的一个“捷报”,竟让远在辽东城的庆功宴气氛急转直下。
李绩的分析极具说服力,李世民即便心中尚存疑虑,也还是采纳了其观点,决定主力大军应尽快荡平辽东,同时下令段移石率部驰援平壤,解救李想。
然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此刻正在平壤城中,悠然等待着主力大军的到来。
此前,公孙明直的部队与高桓权的兵马在城外展开激战。
鏖战大半日后,公孙明直一方已渐显胜势,不料唐军的伏兵从侧翼杀出,与贺健麾下的数千精锐里应外合,瞬间扭转了战局。
唐军的制式强弩,其威力早已在无数次实战中得到验证。
此刻,弩兵阵线如墙推进,不分敌我,箭雨覆盖了整个交战区域。
原本就已力竭的双方士卒,在这样无差别的打击下,再也支撑不住。
公孙明直反应极快,一见唐军现身,便知平壤城大势已去。
他与渊邵简短商议后,果断下令鸣金收兵,先行撤退。
反观高桓权一方,主帅贺健带头倒戈,率最精锐的部队向唐军“投诚”,并立即调转枪口对准旧主。
群龙无首的士兵们见状,再无任何心理负担,纷纷弃械投降。
最感憋屈的莫过于高桓权本人,他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五万大军顷刻间土崩瓦解,连自己都成了唐军的阶下囚。
平壤城内,李想与刘谨正在商讨高句丽的善后事宜。
“王爷,那个高桓权,您打算如何处置?”刘谨问道。
“你的看法呢?”李想反问,起了考较之意。
刘谨想了想,回道:“无论是高藏王,还是高桓权,乃至渊盖苏文,于我大唐而言,皆非善类。”
“高句丽历史悠久,与突厥、薛延陀等部族不同,他们拥有成熟的文明与深厚的国族认同。大唐若想将其彻底同化,绝非易事。”
“如今大唐国力鼎盛,自然无所畏惧。但王朝盛衰,世事难料。属下认为,即便我朝在高句丽复设汉时郡县,实利亦是有限,反而可能背上沉重的包袱,疲于奔命。”
“有话直说,在本王面前不必拐弯抹角。”李想看出了刘谨的谨慎,不禁莞尔。
“王爷,属下之见,高句丽之地,除王爷先前所言的辽东沃土值得经营外,鸭绿江以南多是山地,土地贫瘠,产出有限,可人口却相当密集。大唐若要在此维持统治,成本高昂且收效甚微。”
“因此,属下斗胆提议,不如保留高句丽的国祚。我大唐只取辽东,设辽东道。至于鸭绿江以南,无论是高句丽故地,还是新罗、百济的疆土,都无需并入大唐版图。”
“当然,我们并非将胜利果实拱手相让。我们可以让高藏王继续在平壤为王,同时奏请陛下,册封高桓权为另一国王。”
“如此一来,便有了南北两个高句丽王。至于在逃的渊盖苏文,他绝不会善罢甘休,极可能在北方拥兵自立。届时,高句丽将重现三国鼎立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