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幕,让所有重骑兵将士信心暴涨。
敌人几乎无法伤害到自己,而自己却能如同秋风扫落叶般收割着敌人的性命。
重骑兵虽仅有千人,但在短短几个呼吸之间,给高句丽人造成的伤亡便已超过千数。
那些侥幸从重骑兵冲锋路线上逃过一劫的高句丽士卒,还未来得及庆幸,便被紧随而至的唐军主力彻底淹没。
这种如同钢铁巨兽在前开路,步兵在后捡拾战果的打法,高句丽人简直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一时间,直杀得高句丽全军肝胆俱裂。
即便是先前十分轻视唐军的何刚,此刻心中也开始打鼓,犹豫着是否该暂避这支唐军的锋芒。
这种刀枪不入的怪物,根本就不是血肉之躯能抵挡的。
自己就算再勇猛,冲上去恐怕也讨不到好。
重骑兵的冲锋,与游骑的灵活机动恰好相反,他们无法轻易转向,基本就是一条路走到黑,直至将敌方军阵彻底贯穿。
如此一来,战场上的局势便变得十分有趣。
高句丽大军为了躲避重骑兵的兵锋而陷入混乱,但又无法及时完全避开。
而牛进达率领的轻骑兵,则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机动性与弓箭的射程优势,在外围不断地围剿着溃散的高句丽兵马。
更后方,还有李世民亲率的主力大军在对高句丽人进行绞杀。
何曼思看着战场上己方将士的身影不断倒下,一颗心凉到了底。
唐军什么时候变得如此强悍了?
即便是当年隋朝数十万大军围攻辽东城时,他都未曾如此惊惧过。
但现在,他彻底被震慑住了。
纵横沙场几十年,他从未见过这样打仗的。
先前的游骑,毫无勇者风范,只懂偷袭骚扰,偏偏己方束手无策,损失惨重。
好不容易等到能够与唐军正面决战,结果对方派上来的却是刀枪不入的重甲骑兵。
这场仗,还怎么打?
这感觉,就像是坦克初次出现在一战的战场上,所有人都对其束手无策。
当然,重骑兵也并非全无缺点。
若无友军掩护,一旦冲锋过后马力衰竭,他们便会沦为待宰的羔羊。
可是,高句丽人并不知道这一点。
退一步说,就算知道也无济于事,李世民率领的近两万大军跟在后面,可不是来看热闹的。
“鸣金收兵!”
“快鸣金收兵!”
何曼思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此战,自己败了。
而且是惨败。
现在唯一能指望的,就是尽可能多地将活着的将士带回辽东城,以求城池不至于立刻失守。
然而,他的想法是好的,现实却无比残酷。
本就兵荒马乱的战场,因为这撤退的鸣金声,陷入了更深层次的混乱。
原本还在勉力作战的高句丽人,心中残留的那口血勇之气,瞬间被这声音抽得一干二净。
他们不顾一切地调转马头,只想着逃回城中。
但是,唐军又岂会让他们如此轻易地逃脱?
很快,战局就演变成了一场单方面的追逐与屠杀。
“陛下,此一战,辽东城已算是我大唐的囊中之物了。”
张阿难始终紧紧护卫在李世民身旁,并未出手斩杀一名高句丽人。
当然,李世民虽然也过足了冲锋陷阵的瘾,但实际上也同样没有真正与敌交手的机会。
“哈哈!朕今夜倒想在辽东城中摆下庆功宴,就看高句丽人配不配合了!”
李世民望着远处不断溃逃的高句丽败军,脸上满是得意的神情。
高句丽人若是不往辽东城方向逃跑,凭借城中残余的守军,大唐要攻下这座坚城,仍需费些手脚。
可如今这些溃兵主动在前面带路,那情况就截然不同了。
这与当初李想奇袭平壤城,有异曲同工之妙,几乎不费吹灰之力。
“陛下圣裁,那何曼思已带头溃逃,想必辽东城的守将绝不敢不开城门。到那时,这城门是开是关,就由不得他们说了算了。”
张阿难的视线已经捕捉到,段移石正一马当先,死死地跟在高句丽溃兵的身后,时不时还挥舞马槊,将掉队的敌人斩落马下。
很显然,高句丽人已经不可能甩开唐军的追杀了。
……
“此杯,朕为长眠于此的英魂而奠!”
辽东城内,大胜之后的庆功宴上,李世民端起酒杯,神情肃穆,并未因胜利而有丝毫轻慢。他首先致意的,是那些在攻城战中阵亡的将士。
此役唐军虽占据天时地利,将高句丽守军打得溃不成军,但对方毕竟是三万人的精锐之师。
当唐军尾随败兵冲入城门时,巷战的残酷与血腥旋即展开。
刀剑无情,经过一个时辰的激烈厮杀,城中局势才被彻底掌控。
战后清点损失,阵亡者逾千,负伤者两千。
以如此代价便攻克了辽东这座坚城,放眼史册,也堪称一场辉煌的大捷。
“待大军凯旋,朕意在此地立碑,永记今日为国捐躯的忠骨。但诸位不可懈怠。”李世民话锋一转,驱散了席间的悲戚,“此战之后,我等当一鼓作气,扫平辽东全境,令高句丽从此在青史之上除名!”
皇帝的豪言壮语点燃了众将的热情。
“陛下,末将请命!明日一早,愿率一万兵马为先锋,趁高句-丽腹地尚未得到辽东失陷的消息,为大军再下数城!”
牛进达今日酣战淋漓,虽筋骨酸痛,精神却亢奋无比。
“陛下,辽东这块最硬的骨头都啃下来了,剩下的征伐便交给我等后辈吧!”
段移石总为自己未能独掌一军而遗憾,此刻借着酒意与大胜的鼓舞,壮着胆子站了出来。
“正是!有我与段兄二人足矣!我等担保,一月之内兵临平壤城下,与燕王殿下会师!”
秦善道见状,不甘落后,也急忙请战。
在他看来,辽东城以东百里之内再无坚城,唐军兵锋所至,那些小城池多半会望风而降。
就在众将争相请缨之际,一名风尘仆仆的百骑卫士快步入殿,打断了热烈的气氛。
“启禀陛下,燕王殿下急报!”
得益于飞鸽传书的广泛应用,两路大军虽相隔遥远,但消息往来尚算通畅,每隔数日便能互通声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