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掠过耳畔,吹起江海潮额前汗湿的碎发,捎走一丝夏日的燥气。他下意识哼起《阳光总在风雨后》,清脆的车铃声混着这“未来”的旋律,在心头打着节拍,仿佛为这场荒诞的重生之旅伴奏。
通肯市医院的白楼渐渐甩远。九十年代小城特有的气息扑面而来。路南一排灰扑扑的水泥家属楼,底商挤得满满当当。
正对医院那几家,门脸亮晃晃挂着“寿衣”“花圈”“香烛纸钱”的招牌,透着股直面生死的直白,瞅着有点瘆人。旁边挨着几家早点铺、炒菜馆,门面油乎乎的,过了饭点,冷清得能跑耗子。
人行道上,散落着撑伞的水果摊、卖茶鸡蛋的小推车、摞着高蒸笼的馒头摊、飘着玉米碴香的大碴粥摊……市井的烟火气混着医院飘来的消毒水味儿,活脱脱一幅九十年代小城夏日的糙劲儿浮世绘。
江海潮蹬着段飞那辆“前三后七”的变速车,一路向西。穿过商业气息浓郁的十字街,景象陡变。
街道两旁成了副食蔬菜的海洋。道南是县里最大的“商业大厦”后院,大棚底下,鸡鸭鱼肉在案板上泛着油光,成筐鸡蛋、成袋粮油调料堆得冒尖儿。
空气里裹着生鲜、香料和尘土混合的浓烈气味。自打去年,也就是1993年粮票取消,粮油敞开卖,这片就自发形成了最热闹的农贸市场。
县城主妇、乡下赶集办红白事的,乌泱泱往这儿涌,从早到晚人挤人,讨价还价声能掀了棚顶,热闹得跟开了锅的粥。
车轮碾过坑洼路面,穿过这片喧嚣。再往西,路北景致又换,多是自建二层小楼或带院平房。沿街招牌写着“农机修理”“轴承大全”“五金配件”,夹着两家“司机之家”旅馆、“实惠”饭店——主要伺候西边紧邻的大货栈和长途汽车站。俩大院紧挨着,南来北往的司机旅客是常客,空气里常年飘着浓重的汽油味混着汗味儿。
一路向西,车轮轻快。两侧街景像快速翻动的泛黄老照片,在视线里滑过;又像部带着时代噪点的无声电影,放映着过往的熟稔与重生的新奇。
再穿过条南北竖街,路南侧,一片开阔地后头,就是通肯市第一高级中学那熟悉的、带着岁月包浆的围墙。
这所1924年建的老校,86年成了省重点,在北林地区高中里,稳稳坐前三把交椅。此刻它静静杵在北二道街最西头,跟东头的市医院遥遥相对。
骑车从东到西,像看了场十几分钟的九十年代县城纪录片。喧嚣市井甩在身后,学校像座沉静的孤岛,立在路的尽头。
江海潮在校门北侧路边刹住车,单脚撑地,斜跨着车转头望——
校门口正热闹得紧。
路北一排低矮平房和简易铁皮房,被各色店铺塞得满满当当:饭店油烟混着香味儿直往外蹿,食杂店门口冰柜嗡嗡响,租书屋招牌花花绿绿,文具店、药店见缝插针,后巷隐约传来台球碰撞的脆响和自行车打气的嗤嗤声。
尤其学生饭店扎堆,“状元居”“学子苑”“实惠小吃”……过了午饭高峰,照样人声嗡嗡,烟火气十足。
道南是一溜两人多高的红砖围墙,里头就是校园。平日紧闭的厚重铁门,这会儿大敞四开,像解了封印。人流潮水似的涌出,又不断有人往里挤,喧闹得很,跟围墙内平日那庄重静谧的书卷气,反差大得刺眼。
高三毕业生返校查高考成绩。这年头志愿都是提前填的,考生对着成绩比往年录取线,基本就知道是金榜题名还是名落孙山,成绩一出,生死立判。加上高二学生明天要升高三提前开课,让这暑期的校园格外“人声鼎沸”。
江海潮翻身下车。校规钉是钉铆是铆:进校门得下车推行。他推着车,跟着返校的人潮,挤过敞开的大门。
校园四方围合。正对大门的是北面两栋三层楼。左手边那栋,一层是门卫收发室和库房,二三层是学生食堂。右手边那栋,一层挤着保卫科、资料室和总务处,上头则是高三复读班——13班和14班的地盘,外加堆满杂物的器材室和兼作音乐教室的小礼堂。
穿过大门两侧通道,一条长长的、顶覆半透明塑料瓦的文化长廊,把北面生活区--食堂、宿舍和南面教学区--教室、办公楼隔开。
长廊左侧,门卫室和食堂楼前的空地上,整整齐齐排着焊死的自行车铁架——走读生的地盘。车辆进出都得过门卫的眼皮子,每月还得交一块钱“占地费”。
江海潮熟门熟路把车推到标着“高一四班”的区域锁好,径直走向长廊南端尽头、挨着东侧宿舍区的铁栅栏。
栅栏东北角开了扇仅容一人过的小门,专供学生吃饭走,平时早晨开、晚饭后锁。江海潮推开吱呀作响的小铁门,进了另一个独立小院——东楼学生宿舍区。
楼前不大的院子里,竖着几排一人多高的铁管架,顶端拴着结实的尼龙绳,零星搭着晾晒的衣物被褥,是住宿生晒被子的“战场”。
循着记忆踏上略暗的楼梯,三楼,推开303寝室虚掩的门。
一股混合着汗酸、脚臭和夏日闷热的“男生宿舍专属味儿”猛地糊在脸上,浓烈,却也熟悉得让人心头微动。四张上下铺铁架床占了大半空间。屋里就一个人——阿东,东国锋。他光着膀子,就穿条大裤衩,四仰八叉地躺在进门右手下铺的凉席上。
听见门响,阿东一骨碌坐起来,目光跟探照灯似的,先就钉在江海潮额头的纱布和膝盖的包扎上:“潮哥!回来了?大夫咋说?伤口没事儿吧?”语气里透着真切的急。
“没啥大事,轻微脑震荡。”江海潮语气轻松,顺手把病历和住院收据往自己上铺一扔。上铺墙上,两张迈克尔・乔丹飞身扣篮的画报贴得醒目。“明天训练我先不去了。大夫说得静养,”他边说边小心脱着汗透的篮球背心,怕蹭到额头伤口,从床底抽出搪瓷脸盆和毛巾,“明早集合,帮我把这病历和假条带给教练,我就不露面了。”说完转身要去水房。
阿东连忙喊住:“潮哥,我暖壶里早上打的开水,盆里兑点热的,别用凉水激着!”
“谢了!”江海潮应了一声,走到门后拎起阿东那只印着大红“囍”字的暖瓶,往脸盆里倒了小半瓶热水,端着盆子出去了。
阿东望着他消失在门口那利落得不像话的背影,眉头不自觉地皱了一下,低声咕哝:“这精神头……走路带风,说话中气足得跟小钢炮似的……真像脑震荡?”总觉得哪儿透着股说不出的不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