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已深。
御书房之内,刚刚批改完一天奏折的老朱疲惫的伸了一下腰,他一向勤奋!
任何的奏章都要自己批改。
翻开日记本,几个大字映入老朱的眼睛!
“禁海之举不可取,于大明而言,弊大于利!”
看到这几个大字,老朱的眉头瞬间就皱了起来。
禁海之举乃是他亲自实施的,在他看来,这可是利民之举。
有效的防止了海外倭寇的入侵,解决了大部分的海患,实实在在的保护了大明百姓的生命安全。
老朱心中愤怒,海禁的措施,他之前就和朱标等人已经商量过了。
他们都表示赞同,老朱以为朱棡同样也是赞同的。
但是他没有想到,朱棡私下对海静这件事情的意见居然这么大。
当即老朱就想拿着日记本去找朱棡!
但是随后,他想到这本日记本是突然之间出现在自己桌子上的,老朱又犹豫了。
于是,老朱顺着日记继续看了下去。
“海外,有着众多宝物,不提海外其他宝物,都是农作物这一方面,一些农作物可使大明国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土豆亩产30石以上,一年可种植两季”
“还有红薯,同样亩产高达30石,一年可种植两季……而且其叶可食,其根茎可作为药材……”
“除此之外还有玉米,辣椒等农作物,都是高产之物……”
“荒唐!”看完了后面的这些记录之后,老朱狠狠的把日记本丢在了桌子上。
红薯,这些东西他听都没有听过。
而且动不动就是亩产30石,产量足足是如今大明种植小麦的10倍。
如果真的有这种东西,大明现在又怎会有百姓挨饿?
可是亩产三十石,这怎么可能?
更何况,这些东西自己都没有听过,朱棡又一直在皇宫之中,自己都不知道的东西,他怎么可能知道。
就算是编出来的也编得太夸张了,一点农事方面的基础都没有。
如今大明种植的小麦亩产300多斤,这还是因为种植的小麦是改良品种的。
唐朝之时,小麦产量亩产甚至都不到200斤。
而朱橚,张口闭口就是三十石,足足3000多斤以上,编都不会编!
越想,老朱越是生气。
不过他并没有第一时间去寻找朱棡责备。
怀揣着心思,老朱回到了自己的寝宫之中,此刻马皇后也没有睡觉。
看到老朱回来之后,马皇后端上了大饼。
这是她自己做的,老朱处理政事一向到很晚,到这种时候差不多也又饿了。
因此,每到这种时候她都会亲自下厨为老朱做老朱最喜欢的大饼。
看着马皇后已经是深夜还在等着自己,老朱心中闪过一丝感动。
随后接受了马皇后的饼,开始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
一边吃着,他又想到了刚刚看到的朱橚的日记里面记载的那些粮食。
土豆,红薯……亩产三十石,一年种植两季。
随后重重的叹了一口气,这些东西如果是真的话,那就太好了,这天下的百姓就不需要再挨饿了。
哎,可惜……亩产30石,这怎么可能呢?
……
一夜过去,眨眼之间就到了第2日开朝的日子。
朱棡也是一夜都没有睡好,不过今天他却是精神抖擞。
各大王朝正常的朝会是三天召开一次,不过纵观历史,朱元璋都称得上是最勤奋的皇帝,因此他的朝会是一天召开一次。
随着诸多大臣一同进入到了朝堂之中,朱棡表情逐渐严肃了起来。
看到朱元璋也进入到了朝堂之上,又想到自己今天要做的事情,朱棡心中顿时忐忑。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棡随着众多的臣子一同行了朝礼。
朱元璋坐在皇位之上,目光淡淡的扫视着诸多的大臣,特别在朱棡处停留了一小会儿。
随后朱元璋开口:
“关于海禁之事,咱昨天和一些大臣商议过了,已经拟定了章法!”
“今天,咱就是想问一下,你们对这个禁海之事,可是确定没有其他的意见了?”
此话一出,台下诸多的大臣都是有点疑惑,不明白朱元璋为什么再次提起此事。
禁海之事,昨天不就已经拍板决定了吗?
有意见,谁会有意见?
朱元璋都几乎已经拍板决定了的事情,你还敢有意见,那不就是找死吗?
此时众多大臣内心浮现出的想法都差不多。
一片寂静之中,朱棡缓缓抬步向前:“父王,儿臣反对禁海!”
一听到朱棡说出了这样的话,众多的大臣彻彻底底的惊呆了。
不止是大臣们,还有朱标,朱棣等的兄弟们也都惊呆了。
他们根本就想不明白,朱棡为什么会突然反对禁海之事?而且还是如今在朝堂之上公然提出,直接和朱元璋对着干!
难道他不知道,他这样做会触怒朱元璋吗?
众人一边想着一边连忙抬头看了一眼朱元璋,随后明显看到了他脸上的怒意,内心一惊,连忙低下了头。
内心更是不解。
朱棡公然反对禁海之事,那就相当于是在打朱元璋的脸。
毕竟,众人都知道朱元璋为了这禁海之事,忙前忙后,筹备已久。
如此一来的话,即使朱棡即使是皇子恐怕也要遭受不小的惩罚。
看到朱元璋真的生气了,朱标连忙一步跨出,然后开口对着朱元璋说道:“父皇,三弟的意思是禁海之事有一些措施有不妥之处,并非反对禁海,他一时情急,因此表达失误,还望父皇恕罪!”
“是啊,父皇,昨天三弟还夸说禁海之事乃是利民利国之举!”
朱棣,还有其他朱棡的兄弟也是连忙上前一同开口,同时还疯狂的向朱棡使眼色!
朱棡看着朱标还有其他的几个兄弟,内心一暖。
他明白,这是几人在为自己求情呢!
不过,他今天只能辜负他们了。
朱棡咬了咬牙,随后继续说道:“不,儿臣就是反对禁海,禁海之事,功在一时,但罪在千古!”
此话一出,所有的人更是倒吸了一口凉气。
功在一时,罪在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