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签到成了太子 第13章 靠山山倒,靠人人跑

作者:拨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4 08:08:31
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方宗玉答道,“那些人当中,混迹着一条大鱼,宣府总兵王承允!“

宣府总兵!

听闻之后,众臣眼中冒着愤怒的火焰。

要不是大同总兵和宣府总兵投降,北京城怎么会是今天的模样?

“人呢,带上来!”

不需要朱慈烺说话,范景文已经愤怒的质问着。

“就在外边……”

方宗玉错开身,一个浑身破烂,穿着士兵样式服装的人,低着头,满脸愧色。

如果不是熟悉他的人,根本就认不出那是堂堂一方总兵官。

“王承允,你还有脸见我啊!”

“姓王的,你还敢活着回来!”

“这样的叛徒,直接杀了完事,留着也是祸害!”

“对,还有那些降兵,同样杀了完事,以儆效尤!”

朱慈烺尚未说话,几个大臣已经安排好了他的结局。

但是他心里觉得,这样有些不妥。

王家彦看见太子不说话,便开口道。

“此事,有些不妥啊……“

见太子看着他,便继续说着。

“如今装贼进京,一路上如入无人之境。虽然有人投降是待价而沽,可更多的人是迫于上级的命令或者是碍于局势。

如果都杀掉的话,那些人还想反正的话,会作何感想,会不会死心塌地的跟着闯贼?

再则,我京城虽然高墙坚城,但是没有守军也是难以为继。所以,臣以为,还是要宽以待人。”

“宽以待人?怎么的,难道要大明的子民,都学着王承允一样,投降闯贼?“

范景文一脸怒容,对于王家彦和稀泥的行为很不满意。

“那自是不能,首恶必除,其它从恶之人,视情况进行处理。

如果确定是被上官胁迫,或者是下级裹挟,那自然也该给他们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

如今山河破碎,风雨飘摇,正是用人之际啊。”

朱慈烺觉得,这样说起来还行。

起码能让那些投降闯贼的人心里有个念想,“本宫也觉得不错,你们呢?”

“眼下时局如此,只能这样吧。”李邦华点头同意。

“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倪元璐也是微微颔首。

范景文见状,他也只好同意这么办。

王承恩便高声喊道,“太子令旨!王承允身负皇恩却愧对大明,身为总兵官却投降流寇,其罪当诛,即刻行刑!”

“饶命,饶命啊太子,罪臣也是被逼无奈啊!”

王承允高声喊着,希望逃过一死。

但是,怎么可能有机会?

从他和监军太监将宣府巡抚排挤出去投降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会有今天的结果。

王承允投降闯军,还想有个好前程。

谁知道闯军当中,早已经是人满为患,那些草头王们一人一个山头,已经是坑满为患。

本身内部已经乱糟糟的,如今哪里还有他王承允位置?

各方势力排挤他不说,麾下那些军队也和他不是一条心,被四散分拆之下,已经是孤家寡人。

他投敌可是想着荣华富贵的,眼见没有机会,便有了脱离的心思。

闯军虽然声势浩大,但王承允见识之后便明白。

那只能是流寇,永远无法成为改朝换代的主角……

在京城之战当中,王承允见有机会,便换掉衣服,带领一些同样不想在闯贼当中呆下去的士兵离开。

不曾想,就遇见了来勤王的卢象晋……

“本宫给你机会,谁来给本宫机会?砍了便是!”

锦衣卫闻言,像是拎小鸡一样,将王承允拉出去,砍了。

“对了,贴一份告示,要直白点,老百姓都能看懂的,就说朝廷宽仁,但是也不能让首恶逍遥法外!”

于是,在城墙上,贴着特色鲜明的告示:

各位百姓,我是太子,你们看到了,朝廷用神兵利器赶出去了贼兵。

贼兵入城的时候,烧伤抢掠是无恶不作,相信你们也都看到。

现在,朝廷没有兵,也没有钱。

但是朝廷有着带领百姓抗敌的决心。

靠山山倒,靠人人跑,人,一定要靠自己!

只要上下团结起来,勠力同心,就一定能打跑流寇,生活安定!

不过,在我们努力的路上,还会有一些没有良心,背叛大明的狗贼。

就是他们,让那些流寇破坏我们的家园。

就是他们,让那些流寇杀死我们的兄弟。

就是他们,让那些流寇侵害我们的姐妹。

对于这些人,我们一点也不能轻饶。

要吃他的肉,喝他的血,扒他的皮,抽他的筋。

最后还要挫骨扬灰,让世人唾骂!

所以,敢投降敌人的首恶,务必要斩杀殆尽。

哪怕他现在身在敌营,高官厚禄,也别想享受荣华富贵,我大明锦衣卫的绣春刀,绝对会用他的血祭刀!

告示下边,识字的百姓念着,大家都是群情激愤。

“狗贼,该死!”

“杀了他,我要他的肉喂狗!”

“狗都不吃,将他埋在门下,万人践踏!”

总之,直白的告示,很容易调动百姓的情绪。

朱慈烺的目的,达到了。

百姓们高涨的情绪,让他觉得,现在募兵的话,应该有不错的效果。

“王大人,现在募兵,你觉得如何?”

王家彦表情有些奇怪,“原则上来说,殿下,应当效果很好。”

看着他吞吞吐吐的样子,朱慈烺有些奇怪。

“怎么,王大人你是有什么顾虑?”

顾虑?

不存在的,都现在了,还有什顾虑。

“殿下,现在有个事情,兵部所属的官员和吏员已经没有几个。真要是募兵的话,连个组织的人手都没有。”

竟然有这种事?

朱慈烺细想之下,可不是么?

别说兵部,吏部连尚书都没了,大意了啊……

“那要不这样,明日起,从京城之中选拔读书人,优先选择年轻候缺之人,再次则是有功名之人,最后则是年纪大的基层官员。”

朱慈烺的话,几个大臣面面相觑。

将年纪大的基层官员排在后面,他们并不赞成。

可是,太子说的也有他的道理。

现在京城的官员结构近乎于被打烂,而且随时面临着再次被打烂的风险。

恐怕也只有那些醇正的读书人,会没有心理负担的来做官吧。

实际上,朱慈烺想的要更加简单一些。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