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开始了。
这一次,蔡卫国没有亲自上手,而是让张勇按照标准流程进行操作。他自己站在一旁,详细地向专家们解释每一个步骤的原理和要点。
“第一步,原材料预处理。我们使用的水泥是P.O52.5,硅灰是进口产品,石英砂粉经过特殊研磨...“
“等等。“王教授突然打断了他,“你们的石英砂粉,粒径分布是多少?“
“150微米到600微米之间,符合最密实堆积理论的要求。“
“最密实堆积理论?“王教授眉毛一挑,“你能详细解释一下吗?“
蔡卫国知道,这是王教授在考验他的理论功底。
“最密实堆积理论认为,当颗粒按照一定的粒径比例进行级配时,可以实现空隙率的最小化。具体来说,如果大颗粒的空隙被小颗粒填充,小颗粒的空隙再被更小的颗粒填充,理论上可以达到接近100%的堆积密度。“
“这个理论的数学表达式是...“蔡卫国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出了一个复杂的公式。
王教授仔细看了看,眼中闪过一丝惊讶。这个公式,即使是他这样的专家,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写出来的。
“继续。“他简短地说道。
演示继续进行。当搅拌机开始工作时,专家们都聚集在周围,仔细观察着浆体的变化过程。
“注意看,现在浆体还很干硬,但随着减水剂的作用发挥,它会逐渐变得流动...“
果然,几分钟后,原本干硬的混合物开始变得湿润,最终形成了具有良好流动性的浆体。
“这个减水剂的减水率是多少?“一位专家问道。
“35%左右。这是我们经过反复试验得出的最佳值。“
“35%?“专家们面面相觑。这个数据,已经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接下来是钢纤维的掺入。当那些比头发丝还细的金属丝被均匀地分散在浆体中时,所有专家都凑近了观察。
“这些钢纤维的抗拉强度是多少?“
“2000兆帕以上。“
“2000兆帕?“王教授吃了一惊,“这种高强度钢纤维,国内能生产吗?“
“目前还不能。我们是从外国进口的。“蔡卫国实话实说。
王教授皱起眉头:“如果关键材料依赖进口,这个技术的推广就会受到很大限制。“
“您说得对。所以我们正在和钢厂合作,开发国产化的高强度钢纤维。“
试块成型后,被送入了高温养护室。
“90摄氏度的蒸汽养护,48小时后就能达到设计强度。“蔡卫国介绍道。
“48小时?“王教授有些不信,“常规混凝土需要28天才能达到设计强度,你们怎么可能这么快?“
“这就是高温养护的作用。高温能够加速水泥和掺合料的水化反应,让本来需要几百个小时的化学过程,在几十个小时内完成。“
两天后,试块出炉了。
当那块深灰色的立方体被放在压力机上时,所有专家都屏住了呼吸。
“开始加压。“
压力表上的指针开始攀升。
“20兆帕...40兆帕...60兆帕...“
当指针越过100兆帕的刻度时,王教授的表情开始变得凝重。
“110兆帕...120兆帕...“
“砰!“
试块爆裂了。
“最终强度,121.3兆帕!“
虽然比上次的123.7兆帕略低,但这个数据依然足够震撼。
王教授沉默了很久,然后缓缓开口:“蔡同志,我向你道歉。之前我对你有偏见。“
“您客气了。“
“不,我必须说。“王教授的语气很诚恳,“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我最看重的就是实事求是。你的实验数据是真实的,技术路线是正确的,这项成果的价值,不亚于任何一项国际先进技术。“
他转向其他专家:“各位,我提议,立即向上级部门汇报,建议将'活性粉末混凝土技术'列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其他专家纷纷点头同意。
蔡卫国心中一阵激动。有了王教授这样的权威专家背书,“龙王“技术的推广将会顺利得多。
专家组离开后,攻关小组的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有了王教授的认可,省里对项目的支持力度更大了。不但追加了研发经费,还从全国各地调来了更多的技术专家。
蔡卫国的团队,从最初的十几个人,迅速扩张到了四十多人。实验室也从一间扩展到了三间,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研发基地。
但人多了,问题也来了。
“蔡组长,我觉得预应力方案有问题。“在一次技术讨论会上,新来的一位专家提出了异议。
这位专家叫陈建华,是从上海调来的结构工程师,在预应力技术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什么问题?“蔡卫国问。
“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控制太复杂了。120米的跨度,需要上百根钢绞线,每一根的张拉力都要精确控制。稍有偏差,就可能造成结构变形甚至开裂。“
陈建华的担心不无道理。预应力施工确实是一项高精度的技术活,需要极其精确的计算和控制。
“那你有什么建议?“
“我建议改用钢结构。虽然成本高一些,但技术成熟,风险可控。“
这话一出,会议室里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向蔡卫国,等待他的回应。
蔡卫国知道,这是他面临的第一个重大挑战。如果他妥协了,选择了保守的钢结构方案,那么“龙王“混凝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整个攻关小组的存在意义也会受到质疑。
“陈工,我理解你的担心。“蔡卫国的语气很平静,“但我们成立这个攻关小组,就是要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我们也选择最保险的方案,那还要我们干什么?“
“可是风险...“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风险不等于不可控制。“蔡卫国打断了他,“我们有最先进的计算设备,有最丰富的理论知识,还有最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只要方法得当,预应力施工完全可以做到万无一失。“
他转向吴工:“吴工,您觉得呢?“
吴工考虑了一下:“从技术角度看,预应力方案确实有一定风险。但如果我们能够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监测和控制系统,这些风险是可以规避的。“
“那就这么定了。“蔡卫国拍板决定,“我们继续推进预应力方案。陈工,我希望你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帮助我们完善施工工艺。“
陈建华看了看蔡卫国,又看了看其他人,最终点了点头:“好吧,我尽力配合。“
会议结束后,高建军走到蔡卫国身边:“组长,其实陈工说得也有道理。预应力施工的风险确实不小。“
“我知道。“蔡卫国看着窗外,“但有些事情,明知道有风险,也必须要做。“
“为什么?“
蔡卫国转过身,看着这个年轻的博士生:“因为如果我们不做,就永远不知道自己能走多远。国家的建筑技术,已经落后世界先进水平太多年了。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改变这种状况。“
高建军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接下来的几个月,整个攻关小组都在为预应力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工程应用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