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蔡卫国的呼吸微微一滞。

“什么工程?”

“省体育馆。”

郑厅长说出这四个字时,声音里带着一种难以掩饰的自豪。

“明年,全国运动会要在我们南江省举办。省里决定,新建一座现代化的万人体育馆,总投资,一个亿!”

“这个项目,省里高度重视,是明年的头号工程。”

郑厅长的表情严肃起来。

“但是,现在遇到了一个关键的技术难题。体育馆的主体育场,需要一个大跨度的屋顶,而且为了保证所有座位的视野,中间不能有任何立柱支撑。”

蔡卫国立刻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大跨度无立柱结构。

这在当时的国内建筑界,是一个绝对的世界级难题。

“我们请了省设计院最顶尖的专家,设计了好几个方案,但都不太理想。”郑厅长看着蔡卫国,目光深邃,“我听李院长说,你在混凝土技术上有非常独到的见解,所以特地过来,想听听你的想法。”

王敬忠在一旁适时地补充道:“郑厅长的意思是,希望你能加入省体育馆项目技术顾问组,专门负责混凝土部分的技术攻关。”

蔡卫国的大脑飞速运转。

这不仅仅是一个项目,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个能让他的技术和理念,在最高舞台上展现的机会。

他思索了不过几秒,便抬起头,迎上郑厅长的目光。

“我愿意尽我所能。”

“好!”

郑厅长一拍沙发扶手,站了起来。

“那就这么定了。明天上午九点,省设计院会召开一个技术交流会,你直接去参加。”

送走郑厅长后,王敬忠拉着蔡卫国坐下,亲自给他倒了杯热茶,脸上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小蔡,这次的机会,真是天降的甘霖!”

王敬忠的语气无比郑重。

“省体育馆是省里的脸面工程,能参与其中,对你个人,对我们整个一建,都是无上的荣誉!”

“我明白,王总。”

“但是。”王敬忠话锋一转,压低了声音,

“省城的水,比林城深得多。明天去开会的,都是省里各个单位的老专家、老教授,个个都是山头林立,心思活泛。

你一个年轻人突然冒出来,肯定会有人不服气。你去了之后,说话做事,一定要小心应对。”

蔡卫国点点头,眼神平静。

“我会注意的。”

第二天一早,蔡卫国坐上了开往省城的长途汽车。

四个小时的颠簸摇晃后,他终于抵达了这座南江省的中心城市。

省设计院的大楼,坐落在省城最繁华的中山路上。

一栋十层高的灰色建筑,在周围普遍低矮的楼房中鹤立鸡群,是那个年代权力和技术的象征。

蔡卫国走进三楼的会议室时,里面已经坐了二十多个人。

烟雾缭绕,人声嘈杂。

他一眼就看到了坐在主位上的李院长。这位省建筑科学院的掌舵人,在林城鉴定会上曾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蔡工!你来了!”

李院长看到他,立刻热情地站起来招呼,声音洪亮,瞬间压过了全场的议论。

会议室里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门口这个陌生的年轻人。

“来,我给大家介绍一下。”

李院长拉着蔡卫国走到会议桌前。

“这位,就是林城一建的工程师,蔡卫国。‘蔡氏化学激发技术’的发明人。”

一时间,各种各样的目光交织在蔡卫国身上。有欣赏,有好奇,但更多的,是审视和毫不掩饰的质疑。

“蔡工,你来得正好。”

李院长指着墙上投影仪打出的复杂图纸,“我们正在讨论体育馆主体育场的屋顶结构问题。”

蔡卫国走上前去。

图纸上,是一个直径达到惊人的120米的巨大圆形屋顶,下面空空荡荡,没有任何一根支撑柱。

他刚站定,一个头发花白、戴着金丝眼镜的老专家就敲了敲桌子,声音里带着一股权威感。

“这么大跨度的屋顶,如果用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光是自重就能把它自己压垮,根本不现实。”

他瞥了蔡卫国一眼,似乎意有所指。

“我们考虑过全钢结构,但成本太高,预算根本通不过。

而且,我们省内,没有任何一家钢厂能生产出这种规格和强度的钢材。”

旁边另一位专家立刻补充道:“还有一个方案是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倒是可行,但施工难度极大,风险太高。

这么重要的工程,没人敢拍板。”

蔡卫国没有插话,只是默默地听着,目光在图纸和各位专家的脸上游走。

他知道,这些专家们提出的困境都是客观存在的。

在当前的技术和材料条件下,要实现120米无立柱大跨度屋顶,确实是建筑领域的一个巨大挑战。

“蔡工,你有什么看法?”李院长见蔡卫国一直沉思,便主动开口问道。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蔡卫国身上。

蔡卫国走到图纸前,伸出手,指尖轻轻划过屋顶的结构线。

“各位专家提出的问题,我都理解。传统钢筋混凝土自重过大,钢结构成本和材料受限,预应力混凝土施工风险高。”

他停顿了一下,抬起头,眼神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

“但这些,都是基于现有技术和材料体系的考量。”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坚定。

“如果,我们能有一种新的混凝土材料,它的强度比现有混凝土高出数倍,同时又具备更轻的自重,那么,大跨度屋顶的难题,或许就能迎刃而解。”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不可置信地看着蔡卫国。

“新的混凝土材料?”

那位白发苍苍的老专家皱起了眉头,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悦,“蔡工,我们谈的是实际工程问题。

混凝土技术发展到今天,基本上已经到头了。

你说的高强度、轻自重混凝土,那只是理论上的设想。”

另一位专家也附和道:“是啊,蔡工,你说的这种材料,如果真能造出来,那恐怕是建筑史上的里程碑。

但现在,我们急需解决的是体育馆的实际建设问题。”

蔡卫国没有被他们的质疑所动摇,他知道,这些专家们都是在各自领域深耕多年的权威,对新事物的接受需要时间。

“各位专家,我并非空口无凭。”

他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拿出一份厚厚的报告。

“在我来之前,我们林城一建的技术研发部,已经初步研发出了一种新型高性能混凝土。

它的抗压强度,是传统C30混凝土的三到四倍,同时,通过特殊的骨料配比,它的自重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两到三倍?!”

老专家猛地站了起来,脸上写满了震惊。

“这……这怎么可能?”

“难道是‘蔡氏化学激发技术’的延伸?”

李院长眼中闪过一道精光,他比其他人更了解蔡卫国的技术。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