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岁月:从助理工程师开始 第1章 新起点

作者:夏雨诗桥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4 07:16:49
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蔡卫国!还有这闲工夫磨磨唧唧,桌上这份混凝土方案,还不赶紧送过去!”

一声粗犷的呵斥,裹挟着混浊的空气,猛地撞进蔡卫国嗡鸣已久的脑袋。

他费力地睁开眼皮,沉重的眼睑仿佛粘了胶水。

映入眼帘的,不是他记忆中窗明几净、摆满图纸和电脑屏幕的现代化设计院,而是一个有些昏的棚屋。

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身上,粗糙的蓝色工装,裤腿上沾着干涸的泥点子,与他记忆中柔软洁净的实验服天壤之别。

这是哪儿?

他不应该在国家重点工程项目部里,主持新一代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最后复核吗?

那份关于超高强钢材与新型阻尼器结合的方案,还在他的电脑屏幕上闪烁……

“杵着等下工麽,年纪轻轻就知道装傻充愣了?”

蔡卫国面前,一名不惑之年的国字脸的男人,身着同款淡蓝工服,胸前的口袋里插着铅笔。

他手里还拿着个搪瓷缸子,边说话边往地上磕了磕烟灰,眉头紧锁,眼神里充满了不耐烦。

“陈班头?”

这个称呼脱口而出时,蔡卫国自己都感到意外。

一股不属于他的记忆,如同潮水般不受控制地涌进脑海。

原来,这具身体的原主也叫蔡卫国,林城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技术员,今年刚满二十五。

父母健在,还有个妹妹

原主蔡卫国的月工资大概在五六十块钱,在当时比普通工人要高一些,也算一份体面且稳定的收入。

除了工资,国营单位的福利待遇才是真正的“铁饭碗”保障。

公费医疗、按资排队分配住房、逢年过节厂里发的米面油、布料……最重要的是。

这份工作意味着终身制,只要不犯大错,就能干到退休,旱涝保收。

妹妹蔡蕊倒是和他反着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去了外地上大学,听说她是学医的。

而眼前这个口气听着很“领导”的男人,正是他的班长陈栋梁,出了名的铁面无私,手底下管着拌合班。

蔡卫国,前世是2025年的985建筑学硕士,建筑设计院的结构设计师。

也是建筑行业的小镇做题家,考过了建筑行业的“高富帅三证”(建筑、岩土、结构)和“屌丝三证”(一建、造价、监理)

我一985竟然魂穿到了1985。还是一个得过且过的工地技术员。

熟悉又陌生的时代……

1985年的建筑业,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

林城市面临着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发展需求,像林城少年宫这样的项目更是市里的重点工程。

蔡卫国渐渐摸清来龙去脉,眼轱辘一转,回忆着当下的处境。

这三栋楼的建设,是林城市对外展示形象、提升文化教育水平的大事,市里领导都盯着呢。

然而,受限于当时的经济和技术条件,施工技术水平和管理仍相对粗放,许多环节多靠老师傅的经验,而非严格的科学规范。

“陈班头,消消气,我看小蔡今天状态感觉不太好,别是热暑了。”

蔡卫国旁边一个老工人,头发花白,手里拿着个破旧的搪瓷茶缸子,看蔡卫国愣神,便主动打了个圆场。

他呷了一口茶,发出满足的“啧”声。

陈栋梁瞥了一下蔡卫国,嘟囔着:

“热暑?工程队养着他,不是让他来这摸鱼的!”

“整个工地,还有比他清闲的?麻溜的,把那份混凝土方案给拌合站的老李送过去,急等着浇筑呢!”

蔡卫国按了按自己的人中,清醒了许多。

如今的情况,只能先强迫自己接受现实。

他没有争辩,默默走到墙角,弯腰去抱那份方案。

朝着工地的另一头走去。不远处,混凝土拌合站老旧的搅拌机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工人们用铲子往搅拌机里倾倒一袋袋水泥,用铁斗量着砂子和碎石,旁边水管哗哗地流着水。

一个工人看着平时打水用的那种大铁桶估摸着放水,搅拌机里混凝土泥浆“呼啦啦”地转动。

蔡卫国停下了脚步,目光落在工人们拌合的动作上。

他看到工人每往搅拌机里倒两包水泥,约100公斤,用扁担挑着倒进去,袋子口扎得紧实。

就配上四五斗碎石,约240-300公斤。

用的是工地常见的那种容量约60公斤的铁斗量取,和两三斗砂子,约120-180公斤,也是同样的斗。

而水管旁,一个工人正用平时打水喝的那种大铁桶,蔡卫国目测,这种桶容量约在60-70升,满满一桶又一桶地往里加水。

蔡卫国迅速在脑中进行估算,C20混凝土的标准水灰比通常在0.4-0.5左右,也就是说,每100公斤水泥,按理说只需要加30到50升水。

而现场,每两包水泥,100公斤,却加了足足一满桶水,他心算下来,这水灰比竟高达0.6到0.7!

这水灰比,不对劲!严重不对劲!

蔡卫国感到心惊。

他记得前世,也就是他穿越前的2018年,曾发生过一起类似的混凝土质量事故。

那是一个大型体育场项目,因为前期混凝土水灰比控制不严,导致部分梁柱出现蜂窝麻面,后期强度检测严重不达标。

虽然最终通过了复杂的加固补救,但耗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还导致工期严重延误,几个相关负责人也因此被严肃处理。

眼前的场景,简直就是那场事故的翻版。他绝不能让这种悲剧重演!

“还愣着干嘛,耳朵塞驴毛了?”

陈栋梁又在后面催促,他看到蔡卫国停在拌合站边上,以为他又要偷懒。

“陈班头!这批混凝土的拌合有问题!”

蔡卫国扭过头,提醒着身后不远处的陈栋梁。

此时陈栋梁正板着脸,训斥着一个偷懒的工人,听到蔡卫国的喊声,有些不耐烦地转过头。

“你小子瞎嚷嚷什么!不好好干活,到处惹事儿!”

“拌合站的混凝土水灰比严重过高,强度根本达不到设计要求。”

“再不停工检查,浇筑下去的结构将存在严重质量隐患!

”蔡卫国这番话,引得周围好几个工人侧目围观,随即哄堂大笑。

一个年轻工人笑得直不起腰:

“哎哟喂,小蔡你还懂这个?你拌过几回水泥啊!”

整个工地谁不知道,蔡卫国就是个二把刀。

他连自己手头上那点活儿都没弄明白,还敢对李师傅操作的宝贝疙瘩指手画脚?

论资历和技术,李师傅是工地里数一数二的好手。

这拌合站自打进工地以来,就一直归他管。

李师傅拌混凝土,比照顾自己亲儿子还上心,能出什么问题。

陈栋梁听到这话后就不乐意了,会操作混凝土拌合的技术工人不多,老李显然是重点保护对象。

“蔡卫国!我看你是想写检讨了是吧!”

“你懂什么叫水灰比么,老李拌混凝土的时候,你还穿开裆裤呢!别在这瞎捣乱,耽误工程!”

操作台边的老李也凑了过来,看着蔡卫国皱眉道。

“小蔡,这话可不能乱说,这混凝土确实好着呢。”

“就是今天这批料含水量有些高而已,多放点水好拌合,正常现象。拌出来看着也挺匀和的。”

蔡卫国当即否定,再次指出问题所在。

他看了看手中的混凝土方案,是C20混凝土。

他指着方案,大声说:

“不是正常现象,而是水灰比过高,混凝土强度根本达不到设计要求。”

“这批C20混凝土,每100公斤水泥,按理说只需要加30到35升水,你们现在每两包水泥就放了六七十升水,水灰比严重过高!”

“将来结构会出问题!再不停工检查,浇筑下去的结构将存在质量影响,到时候整个少年宫项目都可能被判废!”

项目被判废这几个字一出来,连陈栋梁的脸色都变了。

这可不是小事!林城少年宫项目,是市里头一个拿得出手的青少年活动中心。

要是出了问题,林城市多少孩子以后的活动场所就没了着落,这可是关系到民生的大事!

要是真的在他班上出了这种重大质量事故,他这个班长也别想再干下去了,老李也得跟着吃不了兜着走。

但陈栋梁转念一想,这话是从蔡卫国这小子嘴里说出来的,他觉得荒谬至极。

“你小子从哪听来的这词儿?行了,李师傅说没问题就没问题,别在这丢人现眼的。”

蔡卫国知道,如今他说什么也无济于事。

一个不学无术的技术员,去质疑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这本身就是笑话。

但蔡卫国不能就这样眼睁睁看着林城少年宫项目出现重大质量事故!

在前世,这种重大工程质量事故,都是要载入史册的耻辱!

就在蔡卫国想着如何说服他们停下拌合时。

那批拌合好的混凝土,已经被工人用独轮车“吱呀吱呀”地推走,车轮在泥地上留下深深的印子,送往浇筑区。

“轰隆隆!”搅拌机发出沉闷的巨响,新一批混凝土正在混合!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