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曲阿小将到大汉脊梁 第72章 连下三城

作者:梅山的老君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4 07:16:30
最新网址:www.wuquge.com

“陈校尉!刘使君仁德之名,如雷贯耳!今遣校尉抚平汝南,实乃万民之幸!平舆官民,翘首以盼王师久矣!

城中府库尚存些许钱粮,愿助军资!只盼校尉早日肃清郡内匪患,还我汝南朗朗乾坤!平舆上下,愿奉刘使君号令,唯校尉马首是瞻!”

陈登兵不血刃,入驻郡治,正式打出“青羽义军”的主旗,竖于郡府门前!】

短短三日,连下三城(阳翟、汝宁、平舆),收拢流民数万,招募精壮数千,编户造册,整顿秩序。

原本死气沉沉的汝南西境,仿佛注入了一股强大的生机。郡府书房内,灯火通明。陈登伏案疾书,墨迹淋漓:

“守仁将军钧鉴:”

“登幸不辱命,携青羽精锐及家眷辎重,已于十日前安抵汝南。

初入郡界,即遇葛陂流寇龚都部千余众围困。

登谨记将军‘攻心为上’之训,未以刀兵相向,乃开仓赈济,高擎‘中山靖王之后,大汉左将军、宜城亭侯、豫州牧刘’之旗号,宣示抚民招贤之意。

流寇汹汹之势,顷刻瓦解,龚都等俯首领粮,其部众多有感召归附者。”

“阳翟、汝宁、平舆三县官民,久困于贼,渴盼王师如甘霖。

闻刘公仁义,见赈济之实,竟皆箪食壶浆以迎,或献印绶,或举城归附,或聚众来投。

三日之内,三城皆定!登已编户立军,竖‘青羽义军’之帜,整饬地方,安抚流黎。现拥兵逾六千,民心渐附,根基初立。”

“此间虽百废待兴,然民心可用,兵锋初砺。

登在此,非仅为避祸守成,实已为将军、为主公,于汝南扎下根基,铸就一柄破局之利刃!

此刃锋芒所指,必为将军扫清前路荆棘,呼应小沛之局!

愿将军善保贵体,静候佳音。汝南陈登顿首再拜。”

写罢,他小心吹干墨迹,装入铜管,用火漆密封,唤来心腹信使:“速将此信,昼夜兼程,送往小沛,面呈守仁将军!不得有误!”

“诺!”

信使接过铜管,珍重藏入怀中,转身疾步离去。

书房内只剩下陈登一人。他长舒一口气,多日紧绷的心弦终于稍弛。

一股疲惫涌上,随之而来的还有腹中辘辘。

他踱步到窗边,望着郡府庭院内新栽的几竿翠竹,在寒风中依旧挺立,嘴角不由露出一丝欣慰的笑意。

“来人。”他唤道。

一名亲随应声而入:“校尉有何吩咐?”

“嗯……”

陈登摸了摸下巴,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又无奈的光芒,

“去厨下看看,可有新鲜的鱼?若有,命厨子……嗯……切得薄些,用滚水烫熟,再配些姜醋送来。”

他特意加重了“烫熟”二字。

亲随一愣,有些迟疑:

“校尉……您往常不是最爱食生鱼脍么?今日怎地……”

陈登摆摆手,脸上露出一丝近乎牙疼的表情,低声嘟囔着:

“守仁那小子,临行前千叮万嘱,说这汝南之地,水泽多瘴疠,生食易染恶疾……

他那套‘卫生条例’,连主公都点头称是…罢了罢了,煮熟就煮熟吧,总好过被他念叨……”

他无奈地摇摇头,仿佛已经看到陈洛板着脸跟他讲“细菌”道理的模样。

亲随忍俊不禁,连忙低头:

“诺!小的这就去吩咐,定将鱼片烫得熟透!”

说完快步退下。

陈登坐回案后,看着那封已送出的密信方向,又看看窗外渐沉的暮色,眼中却燃烧着比灯火更明亮的光芒。

汝南这把火,他陈元龙,终究是点起来了!

另一侧的寒气,仿佛凝固的铁锈,沉重地附着在小沛城头的每一块砖石上。

刘备府邸的书房内,炭盆烧得正旺,噼啪作响的赤红火舌贪婪地舔舐着上好的无烟木炭,散发出灼人的热浪。

然而,这物理上的暖意却丝毫驱散不了弥漫在书房中每一个人心头的沉重阴霾。那阴寒,源自灵魂深处的不安,仿佛能冻结血液。

几案上,一卷摊开的帛书墨迹犹新,在炭火映照下,字迹显得格外刺目。

这正是陈登自数百里外的汝南,星夜兼程、不惜马力送来的密报。

刘备紧握着那卷帛书,指关节因过度用力而泛白,指尖在细腻的帛面上不受控制地微微发颤。

他那素来沉静温和的面容,此刻竟失了血色,如同蒙上了一层冷冽的霜。

深邃的眼眸里,是反复扫过帛书上那些铁画银钩、力透纸背的字眼所带来的剧烈冲击——“连下三城”、“拥兵逾六千”、“根基初立”、“破局之利刃”!

每一个词,都像一把重锤,狠狠敲击在他的心坎上。

“这……”

他的呼吸变得异常急促,胸膛剧烈起伏,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搏杀。炭火的暖光映着他苍白的脸,更添了几分难以置信的惊骇。

良久,久到炭盆里的火苗都似乎黯淡了些许,他才极其缓慢地抬起头,目光投向侍立一旁的孙乾与糜竺,眼中翻涌着难以掩饰的惊涛骇浪,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干涩,仿佛砂砾摩擦:

“元龙……他们,竟在汝南……”

他猛地再次看向孙乾与糜竺,声音陡然拔高,如同平地惊雷,打破了书房死寂的沉默:

“公祐!子仲!汝等速速去请云长、翼德!有要事相商!十万火急!快!”

孙乾与糜竺被这突如其来的厉喝惊得心头一跳,迅速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凝重与惊疑。

孙乾反应极快,不敢有丝毫怠慢,拱手低应一声“喏!”,便匆匆转身,几乎是踉跄着冲出书房门,衣袂带起一阵冷风,消失在回廊的阴影里。

沉重的橡木门在他身后发出一声沉闷的“哐当”。

书房内只剩下刘备、糜竺和那封令人窒息的帛书。

糜竺身为别驾从事,掌管钱粮庶务,心思本就缜密,此刻更是眉头紧锁,他上前一步,低声道,

“主公,元龙信中此事……着实匪夷所思。

汝南之地,黄巾余孽、流寇山匪、乃至袁术溃兵,盘根错节,凶险异常。

元龙只带了些家眷、护卫及少量粮草辎重,如何能……”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