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接到旨意时,正驻守豫章。听闻山越作乱,围攻会稽,这位以箭术闻名的猛将当即点齐五千精兵,星夜兼程驰援。
会稽城外,山越人依仗山林地势,将城池围得水泄不通。他们虽不懂兵法,却悍勇异常,日日鼓噪攻城,城中守兵渐感不支。孙策率回援的军队几次冲击,都被山越人的滚木礌石挡回,焦躁不已。
这日清晨,山越人正准备攻城,忽然听到后方传来喊杀声。太史慈率部如神兵天降,从侧翼猛冲山越人的营地。山越人本就散乱,猝不及防之下顿时大乱。
“是太史慈将军!”城上守兵认出那杆熟悉的“太史”大旗,顿时士气大振。孙策见状,立刻率军从城中杀出,与太史慈前后夹击。
山越首领见势不妙,想退回山林,却被太史慈一箭射穿左臂,翻身落马。失去首领的山越人愈发混乱,或死或降,叛乱很快便被平定。
捷报传回洛阳,刘辩正在与诸葛亮商议西域通商事宜。听闻会稽之乱已平,他笑道:“子义(太史慈字)果然神速,伯符(孙策字)也总算能松口气了。”
诸葛亮却蹙眉道:“山越之乱虽平,却非长久之计。这些部族世代居住山林,若不能让他们真正归心,日后难免再反。”
“孔明有何良策?”刘辩问道。
“臣以为,当恩威并施。”诸葛亮道,“一方面,挑选山越中识大体的首领,授予官职,让他们参与地方治理;另一方面,在山越聚居之地开设学堂,教他们汉字、知礼仪,再减免赋税,鼓励他们下山耕种,与汉人通婚。久而久之,自然归心。”
刘辩点头:“此计甚好。传旨孙策、太史慈,按孔明之计安抚山越,务必让会稽长治久安。”
旨意传到江东,孙策与太史慈依计而行。他们释放了被俘的山越部众,挑选其中几位有威望的首领,任命为乡尉,负责管理部族事务。又在山林边缘开辟荒地,借给山越人耕种,免征三年赋税。
起初,山越人还有些疑虑,但见汉军秋毫无犯,官府也确实兑现承诺,渐渐放下了戒心。不少人走出山林,学着汉人耕种织布,日子渐渐安稳起来。
这日,孙尚香在东宫接到兄长孙策的家书,信中说山越人已开始学着种水稻,还送了不少山货给官府,以示友好。她拿着信去找刘辩,脸上满是笑意:“陛下,你看,兄长说山越人不闹事了,还跟汉人一起干活呢。”
刘辩接过信看了看,笑道:“这都是孔明的功劳。民心如水,堵不如疏,只要给他们一条安稳度日的路,谁又愿刀兵相向呢?”
他放下信,看向窗外:“如今江东安定,河西稳固,西域通商也渐有起色,是时候考虑辽东之事了。”
孙尚香问道:“陛下想对公孙度用兵?”
“不急。”刘辩道,“周瑜的水师已在青州操练半年,战力日增。朕打算先派使者去辽东,劝公孙度归降,若他执迷不悟,再动兵不迟。”
正说着,郭嘉进来禀报:“陛下,马钧先生改良的翻车(一种灌溉工具)在关中试用成功,亩产比往年提高了近五成!各地都派人来求购,马钧先生忙得不可开交。”
刘辩大喜:“快带朕去看看!”
来到马钧的工坊,只见十几个工匠正在赶制翻车,马钧正拿着图纸,指点他们改进细节。见刘辩到来,他连忙上前:“陛下,您看这翻车,只需一人踩踏,便能引水灌田,比之前的龙骨水车省力多了!”
刘辩仔细查看,见这翻车结构精巧,操作简便,不由赞道:“公衡(马钧字)真是巧夺天工!此等利器,当速速推广天下,让百姓都能受益。”
当即下令,由工部牵头,在全国各州府设立工坊,批量制作翻车,分发到各地农田。
离开工坊时,夕阳正好。刘辩望着洛阳城外连绵的农田,心中充满了希望。从平定四州到安抚山越,从整训水师到改良农具,一步步走来,大汉的根基正越来越稳固。
他知道,公孙度的辽东仍是隐患,北匈奴也未必就此臣服,但只要守住这来之不易的安定,让百姓安居乐业,再大的挑战,也终会被克服。
夜色渐浓,洛阳城的灯火次第亮起,如繁星点点。刘辩站在宫墙上,仿佛能听到远方传来的稻浪声、织机声、船桨声——那是盛世的前奏,正缓缓奏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