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在蜿蜒的山道上缓缓前行,越靠近南阳卧龙岗,周遭的景致便愈发清幽。竹林掩映,溪水潺潺,偶有樵夫担柴而过,歌声回荡在山谷间,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
“前面便是卧龙岗了。”徐庶指着前方一片茂密的竹林,“孔明先生便隐居在竹林深处的茅庐中。”
刘辩让马车停下,决定步行前往。他整理了一下衣衫,带着徐庶、庞统,以及石敢、凌烟等人,沿着林间小径缓缓走去。
刚走进竹林,便听到一阵悠扬的琴声传来,琴声清越婉转,时而如高山流水,时而如松涛阵阵,透着一股淡泊宁静的意境。
“好琴艺。”刘辩驻足聆听,“听这琴声,便知弹琴之人胸有丘壑。”
庞统点头:“孔明不仅智谋过人,琴棋书画亦是样样精通。这琴声中透着与世无争的心境,怕是不易请动。”
一行人循着琴声前行,穿过一片竹林,只见前方有几间简陋的茅庐,茅庐前有一片空地,一个身着布衣、头戴纶巾的青年正坐在石凳上抚琴。他身长八尺,面如冠玉,眉宇间带着一股超凡脱俗的气质,正是诸葛亮。
琴声戛然而止,诸葛亮抬起头,目光落在刘辩一行身上,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起身拱手道:“诸位是?”
“在下刘辩,久闻孔明先生大名,特来拜访。”刘辩拱手还礼,语气谦逊。
诸葛亮打量着刘辩,又看了看身旁的徐庶与庞统,笑道:“原来是元直与士元兄,这位刘公子看着面生得很。”
徐庶上前道:“孔明,这位刘公子是我们在路上结识的好友,听闻先生在此隐居,便一同前来拜访。”
诸葛亮邀请众人进屋落座,小童奉上茶水。茅庐内陈设简单,只有一张木桌、几把竹椅,墙上挂着一幅《隆中对》的草图,旁边还放着几卷书简。
“不知刘公子远道而来,有何见教?”诸葛亮开门见山问道。
刘辩沉吟片刻,正色道:“先生,如今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在下虽不才,却也想为安定天下略尽绵力,只是苦无良策,故而来向先生请教。”
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精光,问道:“公子认为,当今天下,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民心离散,战火连绵。”刘辩道,“董卓乱政虽平,然各地诸侯割据,互相攻伐,百姓深受其害。若要安定天下,必先收揽民心,止息战火。”
“公子所言有理。”诸葛亮点头,“只是如何收揽民心,如何止息战火,公子可有具体的想法?”
刘辩便将自己的想法一一道来:“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让百姓有田种,有饭吃,此为收民心之基;任人唯贤,整顿吏治,让有才者尽其用,此为治国之本;以仁德之心对待诸侯,若有不从者,再以武力平定,此为安天下之策。”
诸葛亮静静听着,不时点头,眼中的赞许之色越来越浓。待刘辩说完,他抚掌道:“公子有如此见识,实属难得。只是这些想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比如轻徭薄赋,需得有足够的财力支撑;任人唯贤,需得有识人之明与用人之胆;平定诸侯,更需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与战略眼光。”
“正因如此,才需要像先生这样的贤才相助。”刘辩诚恳道,“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若肯出山,辅佐在下,定能实现这些想法,让天下百姓过上安定的日子。”
诸葛亮微微一笑:“刘公子过誉了。亮久居隆中,早已习惯了这种耕读生活,怕是难当此任。”
庞统上前道:“孔明,你我相识多年,难道你真愿一辈子隐居在此,看着天下百姓受苦?刘公子有济世之心,又有识人之明,正是你我值得辅佐之人。”
徐庶也道:“孔明,此次前来,并非只为刘公子,也是为了天下百姓。若能得你相助,安定天下指日可待。”
诸葛亮看着刘辩,目光深邃:“刘公子,亮有一问,若你掌权,当如何对待天下诸侯?是赶尽杀绝,还是招安安抚?”
“能招安者,自然招安。”刘辩道,“若其肯归顺,保一方百姓安宁,便让其继续镇守地方,只是需遵守朝廷法度。若冥顽不灵,为祸一方,则不得不以武力平定。说到底,一切皆为百姓。”
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动容,他沉默片刻,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外面的竹林,缓缓道:“亮在隆中,亦常关注天下大势。观当今天子,虽年轻,却有锐意进取之心,整顿吏治,与民休息,实乃难得的明主。只是……”
他转过身,看向刘辩:“亮听说,天子近日正在微服私访,不知刘公子对此事有何看法?”
刘辩心中一动,知道诸葛亮怕是已猜到了自己的身份。他坦然一笑:“先生目光如炬。不瞒先生,在下便是当朝天子刘辩。此次微服私访,一是为体察民情,二是为寻访贤才。先生之才,天下闻名,朕真心希望先生能出山,辅佐朕共安天下。”
徐庶与庞统见状,也连忙起身:“我等已决意辅佐陛下,还望孔明三思。”
诸葛亮看着刘辩,眼中再无怀疑,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敬意。他躬身行礼:“草民诸葛亮,参见陛下。陛下亲涉江湖,寻访贤才,心系百姓,亮深感敬佩。”
“先生快快请起。”刘辩扶起他,“朕知先生淡泊名利,然天下百姓正处于水火之中,还望先生以天下为念,助朕一臂之力。”
诸葛亮沉默良久,终于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陛下如此诚意,亮若再推辞,便是有负天下百姓。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辩心中大喜,连忙道:“先生肯相助,实乃天下之幸!朕多谢先生!”
茅庐内一片欢腾,徐庶与庞统更是喜不自胜。他们知道,有诸葛亮的加入,安定天下的蓝图,又清晰了几分。
此时,小童进来禀报,说有几位好友前来拜访。诸葛亮笑道:“想必是崔州平、石广元他们来了,正好,让他们也见见陛下。”
不多时,几个身着布衣的读书人走进茅庐,皆是襄阳一带的名士。诸葛亮向他们介绍了刘辩的身份,众人皆是一惊,随即纷纷行礼。
刘辩与他们谈笑风生,从诗词歌赋谈到天下大势,气氛融洽。崔州平与石广元等人虽不愿出山为官,却也表示会在民间支持刘辩的新政。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透过竹林洒进茅庐。刘辩看着眼前的诸葛亮、徐庶、庞统,以及窗外的青山绿水,心中充满了豪情。
卧龙岗之行,圆满成功。这位卧龙先生的加入,让他如虎添翼。接下来,便是返回洛阳,整顿朝纲,积蓄力量,为平定天下做准备。
只是,江湖之行还未结束,毒蝎门的阴影仍在,前路依旧充满挑战。但刘辩知道,有这些贤才相助,有身边这些忠诚的护卫与伙伴,无论多大的困难,他都能克服。
夜色渐浓,卧龙岗上的茅庐依旧灯火通明,一场关乎天下命运的对话,正在悄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