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回到了咸阳。

在宫殿上内,看着文武百官和三公九卿,始皇帝看着他们:“公子华建议不焚书只坑儒,诸位卿家有何看法。”

丞相李斯,拿些竹简上奏,并持反对意见:

“光坑杀妖言惑众的腐儒,而不焚毁书籍,留下这些书籍,终是祸害,将来必有愚蠢之人,捡起这些陈词滥调,重新宣扬那些已经过时的学说。”

从容的站了出来,赢华向秦始皇行礼,然后转向李斯和众大臣,语调沉稳有力:

“丞相大人和诸位大人,为江山长久稳固,防微杜渐,这份心意我很敬佩,

但我赢华认为,大人您的建议,未免把儒生和学问本身混为一谈的误区。陛下和诸位大人实施的坑儒策略,

针对的目标,是那些今天还活着,用古法否定今法,骚乱国家,企图分裂的国土的腐儒本人,才是我大秦的毒疮。”

赢华稍作停顿,目光扫过群众。

只有那些保留的书籍,我赢华敢问大家,一本《秦记》,记载我大秦的历代先君,变法图强,开疆扩土的功绩,与儒生空谈的仁义,有什么关系?

一册《田律》、《厩苑律》,规定了农耕时节、牲畜饲养的法条,让百姓知道怎么做,跟儒生幻想想恢复的井田制有什么关联?

一部《日者书》(历法占卜书),让官吏掌握天时节气,安排农事,不耽误耕种桑麻,与儒生‘天人感应’的胡乱说法有什么相似?

联一本《种树书》、《兽医方》,详细记载了耕种庄稼的方法、治疗牲畜疾病的药方,这是百姓穿衣吃饭的根本、军马强健的基础,跟儒生‘君子远离厨房’的荒谬言论更是毫不相干!”

赢华的声音开始逐渐提高,充满力量。

“丞相大人,诸位同僚!

“我赢华所说的,不是儒家思想,而是是用的技术!

这些典籍里记载的东西,有些是前代明君的有效治国方法,可供我大秦现在借鉴,

有些是是法律的根本依据,是国家法令的基础,不容混淆;有些是农业、工技,医药的使用技能,让相关官员研究学习,是为了保存国家的实际用途。

这就是我赢华所说的去除腐儒,保存实用之术。”

始皇帝嬴政一听,拍案而起,龙颜大悦:“好!公子华的所说的去人存术之法,深得朕心,

杀儒生是为了彻底断绝他们的流毒,存典籍,是为了过去其中的价值,应当让天下的学问,都收束在官府手里,服务于大秦,

让典籍中的实用之术,不再被腐儒胡乱解释,而是被我大秦的法家官吏所掌控。”

丞相李斯闻言,并未动怒,反而露出深沉的笑容,他向前一步,目光如炬,直视赢华,声音低沉却清晰地回荡在殿中:

“公子高论,听来确实精妙。去人存术’,将学问与儒生剥离,犹如只除恶草而留其根。然则,老臣有一事不明,望公子解惑:

他稍作停顿,环视百官,将问题抛向了最关键的隐患。

“公子言道,《日者书》可掌天时节气,与儒生‘天人感应’之说无关。

然,若后有有心之人,借此书中星象变化之记载,附会人事吉凶,鼓吹‘天命无常,非系于秦’,这‘实用之术’顷刻间便可化为祸乱之基。此其一。”

“再者,公子区分‘实用’与‘空谈’,其标准由何而定?

由何人而定?

今日或可定为农、医、律法,他日若有人从《田律》中读出不仁,从《秦记》中读出暴政,又当如何?

今日之良药,安知不是他日之毒药?

思想如流水,无孔不入。书籍便是那孔洞。今日留下孔洞,便是为将来埋下祸根。唯有釜底抽薪,方能永绝后患。”

赢华毫不退缩的直视丞相李斯的目光,在衣袖中双拳紧握,声音依旧沉稳坚定:

“丞相担忧的根本问题,不是书籍本身而在于人心,如果害怕书籍被曲解就毁坏他们,这和当年周王朝因害怕思想混乱而礼乐崩坏有什么区别?”

赢华转身看着御座上的始皇帝嬴政,深深行礼:“臣请陛下,立下三道铁律:

一曰《禁谶令》

凡是利用书籍,来牵强附会,预言命运而妖言惑众之人,一律处以腰斩!

二曰《正典制》

命法家删定律书,农家校勘耕织之书,去芜存菁!

三曰《授学规》

只允许朝廷任命的博士官员用秦国的官方文字,翻译和注释有用的典籍。

私下用其他六国文字者,教授这些典籍的人,处以脸上刺字字,并罚做修筑城墙的苦役。”

始皇帝嬴政停止两人争锋相对的辩论,而且赢华所说方案,以及建议的三条铁律所动:焚书坑儒,不如管控天下学问。

“凡博士官译注之书,须经廷尉、御史大夫双署用印,私改一字者夷三族。”

始皇帝声如寒铁坠地:“自此,天下学问归于大秦。”

始皇帝嬴政将此事,全权交给丞相李斯处理,紧接着在太监赵高,喊了一句退朝之后,文武百官散开离场。

赢华离开刚宫殿,丞相李斯追了上来,看着他行礼:“公子所言的三条铁律,臣心悦诚服,但是臣所担心的也不无道理。”

赢华驻足于宫阶前,暮色为咸阳宫镀上一层冷铁般的幽光。

他回身看向追来的李斯,对方躬身行礼的姿态虽恭敬,眼底却沉淀着多年宦海磨砺出的深潭。

赢华抬手虚扶:“丞相请起。陛下将此重任托付于您,日后《正典制》删定典籍、《禁谶令》缉查妖言、《授学规》垄断授学,皆需倚仗丞相之力。”

李斯直起身,袖中手指无声摩挲着玉圭:“公子高瞻远瞩,三条铁律已筑起学问的堤坝。”

然则……”他话锋微转,目光扫过宫墙下陆续离去的官员:“堤坝可阻明流,却难防地泉。

譬如《日者书》星象之秘、农家之言节气之变,纵经法家删定,仍存可附会之隙。

臣恐有人铤而走险,以暗语私传,六国遗文死而复燃。“”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