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千禧:国家请我修国宝 第75章 归途

作者:虽说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4 07:01:18
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他报出数字,母亲已经张大了嘴。

“五位数……”她小声喃喃,又补充道,“这是你爸年轻那会儿存下来的,听说是你爷爷那时候在邮电所,说要教育大家‘不能乱花钱’,这些就是当时发的奖金,崭新的钞票舍不得用,留到现在。”

话没说完,沈父已走了过来,耳朵果然灵。

“那可不是——”他笑着把一只搪瓷茶缸往桌上一放,“那时候讲求节俭,我们拿到票都不敢花,舍不得,你妈说‘放着也没用,现在不用,难道等以后当纪念?’现在还真成纪念了。”

说罢,他仿佛想起了什么,拿起票子抚摸了一下,开口道:

“小舟,你估计是不记得了,你五岁那会儿,你妹还在你妈肚子里,有一次我带着你出去爬山,结果钱包半路上掉了,里头有这些票子,还有刚发的工资,二十块钱呢。当时怎么都找不着,急坏我了,后来啊,你猜怎么找到的?是山下那好心的护林老头捡到了,里面东西原封不动,人怪好的——”

“行了,这点破事儿你讲了多少遍了?”母亲打断道,“哎,但照砚舟讲,这东西现在倒是值钱了。”

“哈哈,我早告诉你了。”父亲爽朗笑起来,又转向沈砚舟,“小舟,这个你也拿去店里,摆起来。”

一旁母亲一边感慨一边又嘟囔,“怪不得你爸老不肯扔这些破信封、老油纸,说什么‘早晚有值钱的’。”

沈砚舟将三张纸币仔细平放在塑封薄膜中,又找出软纸包好:“我拿去店里,找个密封柜存放起来。这个确实也是个镇店之宝。”

“那当然,”沈父笑着点头,“这个香炉你也带走,这么多好东西要是放店里,别人一看我们家多少还有点家底呢。”

母亲接过话头:“要我说,你现在既然搞得像模像样的了,咱们家这老屋子里还有什么能值点钱的,都带走算了——反正你爸舍不得扔,我也不想收拾。”

沈砚舟没接茬,低头又翻了翻箱底,没再找到特别的东西,但手里那三张老钞票,却像是半个世纪前,父母年轻时的一个记忆的片段,被完好地藏到了今天。

——是一个时代留给家庭的记忆,也是一段个人命运的低声回响。

终于假期也是结束了。

妹妹已经提前一天回了学校。

家里还是沈砚舟记忆中的模样,又在这个中秋假期后多了一丝细微的区别。

此时,客厅里正中央的墙上已经多了一副重新装裱过的外公的得意之作。

父亲的书桌上多了一盏沈砚舟随手补好的“当代”茶壶。

沈砚舟的包里则多了一张明末花绢,几张老票卷,一个现代仿古香炉,还有一副沈意芝的“中秋月下老哥肖像速写”。

临别的早上。

母亲一边包着要让他带走的咸蛋黄青团,一边又开始唠叨:“回去别老吃泡面剩饭,自己煮点东西吃,菜市场买点新鲜的青菜,不要老省。”

“这几包是梅干菜,昨天我新晒的;这个是你爸单位发的月饼,别说不好吃,人家领导亲自选的。”

“还有这瓶辣酱,你不是以前爱拌面吃嘛……”

厨房桌上摆得像是要过年。沈砚舟边整理边忍不住笑:“我去上学也没带这么多。”

“你现在不是上学的学生,是撑着一个店的老板啦。”母亲顿了顿,忽然又说,“你也别太辛苦了,要不……你考虑一下回来考个编制?”

父亲咳了一声:“对啊,我那个同事,老张家的小女儿,前年不是进了区文保所嘛?现在月薪一千八,年底还有补贴。老张天天说他闺女‘稳当’,上班有空调,哪像你整天灰头土脸的。”

“不过……你要是真的愿意接你叔那铺子,也行。就是你也别太硬撑。不是不相信你能挣钱,只是做生意不稳定,累。”母亲轻声补了一句。

沈砚舟只是乖乖点头,与父母告别。

他脑海中则是回放着过去五个月发生的一件件巧合与意外——

这么说来,文保所他不仅去过,还去过上头的文物局,还和他们合作过两个项目;还有文物局的研究员陆见深现在逢人介绍他,是“南方最年轻的修复师之一”。

脑袋放空的两分钟里,他已经走到了楼下。

他提着那只装了花绢与满满一袋土特产的牛皮纸包走向小区门口,天正好。

树荫斑驳,老邻居还在院子里搬花盆,孩子在踢沙包。天边浮着几朵云,像旧时电视里放的天气预报背景。

母亲在阳台喊了一句:“别走太快!记得手上的藕粉别翻了!记得好好吃饭,天凉了记得加衣服!”

沈砚舟背过身,笑着应:“知道了——”

阳光落在背影上,像一层淡金色的粉,慢慢地,落进城市与记忆的缝隙里。

他要回去了。

铺子开着,活儿也还没断。日子继续,修旧如初。

……

秋后的早晨,文锦街透着一股清静。阳光透过竹帘缝隙小方块,落在街边铺子略显暗沉的青砖地上。

沈砚舟并没有立马回到余砚堂,反而先是去了隔壁的福昌观。

他一推门,就看见王老板半人靠柜,用抹布蘸水,蹭出几条木柜油光。

“王哥,这几天铺里怎样?”沈砚舟打了声招呼。

王老板抬头,目光灼灼:“还行,还行,人气不错。哦对了,你不在这几天,你的老主顾来了几个电话;有人预约了下周修个瓶子。

“你走这几天,来修东西的人反倒一点不少——前天还有一个老头拿了个所谓光绪年间的青花碗,说是家传的,我一看底足都不对,根本是民国货。”

“你跟人说了吗?”一边说着,沈砚舟放下包,翻找起来。

“我说了呀!”一边的王青云理直气壮,“我跟他说这是民国仿官的烧法,还带转胎呢。他一听我说得头头是道,当场点头,说改天再带几件来请我们看看。”

沈砚舟听到这话只“嗯”了一声,他知道王青云现在处于一个如鱼得水的阶段,几句书上看到的术语,配上从他这里学来的几个门道,便足够在普通藏家面前立威了。

王老板则接着道:

“哎,你别说,我这几天在这店里,接到你那边客人打来的电话,比我在自家接到的单子都多!啧啧,这一对比啊……”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