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千禧:国家请我修国宝 第66章 好消息

作者:虽说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4 07:01:18
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短信是陆见深发来的:

“观音像已完成初步审定,跟市博物馆对接完成,他们那边已确认入库登记。周四下午三点他们有个小仪式,请老太太务必到场。”

沈砚舟拿着碗的手一顿,低头想了一秒,便起身掏了零钱放在桌角。

回到铺子里,翻了翻电话簿,在最前面找到了一串座机号码,他拨通了葛家的电话。

电话那头,是葛家奶奶。

“哎哟,小沈,是你啊!”老太太声音此时显得很精神,“听说你现在铺子生意可好了,最近忙不忙?”

“嗯,最近还不错,也不算太忙。奶奶,有好消息告诉您。”沈砚舟简单一句,“观音像那边审核通过了,星期四下午博物馆那边会做个仪式,请您去一趟。”

那边顿了几秒,电话里先是传来一声抽气。

“啊……真的啊?”

“真的,文物局的陆老师亲口说的,周四下午三点,苏州博物馆。你那尊观音像正式登记了,是以‘南宋残损木雕观音像’名义归档。”

葛老太太过了最开始的劲儿,听清楚沈砚舟说是“博物馆要办仪式”,明显又一愣:

“哎哟,这不是……随便登记个东西嘛,怎么还能惊动到博物馆?”

沈砚舟笑着摇头,对着话筒慢声解释:“奶奶,是这样的——文保局是管事的地方,所以我们先要去那儿报备。

“但至于真正能收、能存国宝的,是博物馆。所以咱们先去文保局,最后还是由他们要交到博物馆,才能建档、编号,还能展览给更多人看。

”而至于博物馆的仪式,也是为了表示重视,感谢捐赠人,毕竟您家捐赠的,是很宝贵的文物。”

老太太听完恍然:“原来是这么个道理啊……”

文保局与博物馆的分工并不一样。

文保局管的是宏观的审批与备案,老百姓手里要是有文物,第一步往往得先去那儿报备,确认来路没问题。

但真正能长期保存、建档编号的,却是具备资质的博物馆。

所以像这次,沈砚舟他们先去了文保局,才由陆见深牵线,把东西转交给市博物馆入库。

手续合规,文物也才能真正进入公共收藏。

“哎哟我……我还真不敢想啊。”而老太太似乎还沉在惊讶里,片刻后才像突然反应过来,“哎,那得打车去,那得穿好点……这可是体面事。”

沈砚舟一边笑,一边宽慰:“您别急,不过的确可以穿得精神点,估计还会有拍照环节。”

挂电话前,又顺口问了一句:“成义哥在家吧?让他一起来?”

“他啊……是了是了,他之前瞒着我去找你,我还说了他一顿,然后他拿出来个捐赠票据给我看……嗯,得让他一起。”

挂断电话,沈砚舟靠在店门口,眼前街边还飘着熟食铺子的白汽。他拿出烟来转了转,没点,想起了那天,在心里默默想:“还好最后去了趟文保局。”

几个月前,这尊观音像还只是葛家压箱底一件“来历不明的老物件”,一尊灰扑扑、断了手臂,被虫蛀了的破木雕像。

若不是老太太信得过,若不是葛成义没在那时直接拉去卖掉,现在恐怕也就悄无声息地流入谁家的客厅,或谁手里的二道商链中,再也无从查验来历。

周四,下午三点。

沈砚舟踏进SZ市博物馆时,大厅里顺着空调冷气飘来淡淡的茶香。

他抬头就看见墙上挂着大红横幅:“中华文保·传世善举”,字形端庄大气。

沈砚舟再次拿起手机,屏幕上还是之前陆见深发的短信。

这条短信仿佛时代回声。宋代观音木雕能被国家正式登记,影响即是对于一位老太太的晚年安慰,也意味着这件曾差点流入黑市的国宝,重回文化脉络。

他走上三楼,是博物馆的一处临时展区。

其中正中间的展台上的宋代观音像,侧翼酒红丝带圈定一个小区域。

老太太葛奶奶、儿子葛成义已经到了,还有陆见深、几位中年文保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正在轻声交谈。

葛奶奶抬头看见沈砚舟,顿时招呼她的儿子:“哎,砚舟来了?”

沈砚舟点头,走到她身边,打了声招呼。

葛成义拱手:“沈师傅,多亏您。”

此时,几位博物馆和文保系统的中年职员立在两侧。

台上,是那尊“观音像”。

已经过初步除尘和编号,局里的人贴上透明保护壳,摆得很庄重。

又有几个人来到三楼,抬头便能看见挂横幅、摆座签。除了墙上那块大的,台下边还有一块红底白字的横幅写着:

“感谢社会热心人士无偿捐赠重要文物”

感谢仪式还没开启,后头几个工作人员正聚拢在一起一阵窃窃私语。

“这次是什么文物?”

“是为了一个老太太捐的,从民宅里翻出来的宋代木雕观音像。”

“宋代观音像?怪不得馆里还要大费周章弄个仪式,确实是个好东西。”

“确实是,咱们文物局都立了项目专报,说定级是省一级可移动文物,够规格了。”

“是啊,木材本身最容易被虫蛀、受潮,一般传不长远。能留到今天还相对完整,价值不小。”

“而且,你们可能不知道,我们博物馆特别重视这种东西,不只是因为年代老,其实还有个原因,它能补充咱们馆藏体系。我们馆木雕类藏品本来就不算多。”

“这回算是个典型案例了,民间流散文物通过捐赠回到公共收藏,也是个好社会示范,喏,看那些记者……”

“嘿,听文保局的专家说,她儿子一开始没说要捐,最后改主意点头了,反倒成新闻人物了。”

沈砚舟靠在角落的位置听着,闻声,又看了眼那靠窗一角的沙发座位。

老太太陈秀娥在一旁坐着,她今天穿的一身是深灰色的斜纹衫,头发梳得一丝不乱,发髻整整齐齐盘着,神情安静,眼中却藏着丝止不住的激动。

她身边坐着的正是她儿子,葛成义。

曾经一开始还满口“去哪儿倒卖”、“得多少钱才不吃亏”的男人,如今穿了件夹克,衣服整洁,脸上却分明带着几分拘谨与……不习惯的认真。

他抿着嘴,双手放在膝盖上,一动不动。隔着人群,他朝沈砚舟看了一眼。

沈砚舟点了点头,权作回应。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