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千禧:国家请我修国宝 第31章 热闹

作者:虽说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4 07:01:18
最新网址:www.wuquge.com

“可他们都说您昨晚起了关键作用。”

记者好奇。

沈砚舟犹豫了一下,说:“救文物这件事,尤其是这种大型工程,从来不是一个人能干的。有人负责顶住塌角,有人搭脚手架,有人帮包封膜。都在干一件事,就,努力稳住,别塌在这暴雨夜里。”

场子短暂安静。

就在这时,葛工头走了过来,把烟头摁灭在地,一手拍在沈砚舟背上,语气也终于软下来:“这小子说什么不是古建筑专业,我最开始还瞧不起,真是看走眼了。”

“要真是干这行,我那几个徒弟跟你一个年纪,比不上你一半。”

一旁的老工人老梁笑骂:“葛头你别蹭人家的光。”

“你们别吵——”小吴大笑,“反正这一仗,是我们一块儿赢下来的!”

太阳终于破开乌云,照在湿地上的砖缝里,也照在塔檐砖雕上,泛起一层金光。

那一座塔,静静地立在那里,不再冒水,也不再颤。

就像这一夜的所有奔波与正逢多秒,不是为了功劳,不是为了牌匾,只是为了让它,这座历史悠久的佛塔——

还能完整留下来。

被打岔了半天的记者再次小声开口:“……所以沈先生,回到最开始的问题,我们可以采访您吗?”

“啊……”沈砚舟回过神,“可以的。”

而记者打开速记本,声音带着兴奋与敬意:“那您能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吗?”

……

另一边,抢险工地几十公里外——

展会第三天一早,瑞云会馆比前两日更热闹了。

大门口还贴了张红底黄字的横幅:“民艺演示日·匠心技艺公开展示”。

主办方为了炒热气氛,也为了帮助宣传,安排了几位民间手艺人进行现场操作,演示传统工艺的修复与制作流程。

其中两场,就是由“焦师傅与沈砚舟”分别登台展示瓷器修补流程。

主办方的这场演示活动在场地西边一方小平台上进行——也就正好在沈砚舟的摊位旁边。

焦师傅一大早就来了,穿着崭新的黑底灰边褂子,身前一张桌,桌上一只断为三段的青花瓶,一旁是配好的环氧树脂胶、矿物色粉、补釉小刷,一看就是认真准备过。

他嘴里叼着牙签,瞥了眼周围人,又看了看沈砚舟空着的摊位,不动声色地问旁边摊主:“那小子呢?来了没?”

摊主看了看表:“都九点四十了,还没影儿。”

“不是说好了今天比?”焦师傅挑了挑眉,“我这瓶子都特地找好的,他要是临时退缩了,岂不是浪费……”

与此同时,展会门口一抹熟悉的身影走进来——不是沈砚舟,而是一个穿布衫的中年文化人,何先生。

何先生精神挺好,头发梳得溜光,一手拎着个皮箱。

的的确确,他是来找沈砚舟的,但显然也和沈砚舟恰巧错过了——

这展会从周五开到周日,但他周日才有空,赶巧了沈砚舟现在又不在。

本是要介绍几个人给沈砚舟认识,这下也落空了。

何先生来到沈砚舟的摊位旁边,只看到了空着的桌子椅子,人是没影儿的。

此刻看到了何先生,旁边有一个正在凑“演示活动”热闹的白衣男人眼神一亮,快步迎上去:

“哎哟……何老师您来啦,您要介绍的人,就是那姓沈的小伙子吧?听说他啦,听那个焦师傅说,今儿说好了要上台比修,结果人呢?早上连人影都没有。”

何先生也微愣:“咦?上台?还有这事?……我只知道,他今天似乎是来不了了,我还说可惜,我们昨天还说了,让他展会结束来我这边吃顿饭。”

“来不了?”焦师傅正巧也在一旁,听到这个对话,冷笑一声,“说得斩钉截铁,说他修得如何如何,结果连影儿都没见。”

围观人三三两两地凑过来,有人低声说:“是不是知道比不过要输,不敢来了?”

“哎,说不准……这年头嘴皮子利索的不一定真有手艺。”

何先生却没接话,而是往沈砚舟原先的摊位看了一眼。那张藏蓝布还搭着,标签还摆着,只是人没了。

他皱了皱眉,回忆起昨晚手机里沈砚舟最后一条短信:“临时去了个现场抢修,今天有可能来不了了,是在不好意思。”

“现场?”何先生低声自语,“他能去哪里?”

一念至此,他忽地想起今早文保局圈子里转发的一条通知:

“因近日暴雨,苏州妙相寺塔基受损,现已进入抢险应急状态,由文保小组成员协同处理。”

他脑中闪过那个安静却眼神极亮的年轻人,再看那张空摊,忽然生出一种古怪的直觉。

他没说话,只把茶壶搁在手边,一边听焦师傅在一旁复述比试规则,一边心不在焉地想:

——也许,今天这人没来,不是因为怕输。

而是因为,他正在做一件——更值得被看见的事。

……

就在众人围在小平台旁议论纷纷的时候,会馆门口又走进来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先生,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对襟,脚上是一双软底千层底布鞋,步伐慢而稳。

只见唐老爷子在台阶口站定,左看右看,终于目光落到沈砚舟原先那个空摊位,眉头皱了起来。

“他人呢?”

无人作答。

“你不说,他今儿不是说要来这儿展演吗?”唐老爷子低声咕哝,冲着身旁的阿豆。

阿豆在一旁随手提了个布袋子,里面鼓鼓囊囊的,隐约还能见到壶盖轮廓。

“上次钱没补成不说,人也没见到。

“我这回又带了另一把旧货,也是之前就碎了,打算让他看一眼。上回修得太合心意了,我跟我那老伙计一说,他都不信是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做的。”

老先生言语虽轻,听在焦师傅耳里却像针一样。

焦眉头一拧,咬着牙签没吭声。

就在这时,又一位身姿婀娜的旗袍女子款款走来,披着灰白披肩,眉眼间一派从容自信。

唐老爷子一转头,觉得有些眼熟。

阿豆倒是记性好——

“诶,这是不是咱们上次在沈师傅门口见过的,那天沈师傅恰巧不在——”

而何先生瞧见女人,笑着迎上去:“哎哟,姜小姐,您来了?”

“何总。”那女人摘下墨镜,神色带点疑惑,“我是专程来找沈砚舟的,上回在文锦街想去认识一下,正巧了,他就不在,您不是说这几天他在这展会吗?今天,我特地一早赶来,您猜怎么着——又不在。”

她说着便笑了起来,笑得风情万种,却让周围几人纷纷交换眼色。

焦师傅心头一跳,目光在这位“姜小姐”与唐老爷子之间来回打量了一圈,不自觉咬断了牙签。

“这个姓沈的……到底是干嘛的?怎么突然,谁来都找他?”

”这姜小姐不是哪个文物公司那边的吗?她好像原本是嘉德的顾问,现在自己开公司了。”

焦师傅转头看沈砚舟的摊位。

而会场角落里,那张铺着藏蓝布的木桌上,除此以外,还静静躺着沈砚舟没拿走的几张标语。

早上的阳光从窗边斜斜落下来,在那张标签上映出沈砚舟手写的一行字——

“承接古器修复,可当场观工。”

沈砚舟可能自己都想不到,每次他碰巧不在场,偏偏来找他的人,特别多。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