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尊,弟子此去前程不知,您老人家可要好好保重啊!来日弟子若修行有成……”陆云风轻叹了一声。
人心都是肉长的,十余载的教导之恩,又岂能无视?
云开真人脸上倒是多了一丝笑意。
不待其说完,便打断道:“你倒是有心的,自从收你入门,为师所教你的尽是炼丹之法,倒是没有授你修行之法。本想着再好好考校你德行,可看样子是来不及了。”
而后意味深沉地问道:“风儿,自你修行至今也近三十年了吧,可明了何为修行?”
“炼灵纳气,为自所用,以求长生。”陆云风缓声说道。
一听此话,云开真人却是轻摇了下头:“你所说的乃是修命,并非修性。你先坐下,且听为师说一说吧。世人以为修行须先具灵根,你以为呢?”
“若无灵根,便无法炼气。只不过师尊这般言说,难不成并非如此?”陆云风颔首。
要有灵根,才能修行,这是所有修士的常识。
闻言,云开真人笑道:“灵根孕育源流出,这灵根并非所谓的金木水火土,这不过是谬传罢了。真正的灵根,乃是明心见性。”
“世上众生皆可修行,但需先性命双修。所谓性,在于内求,你的秉性,你的思想,你的精神,这也是为何在这十余年来,为师只传授你炼丹之术,却未曾授你真正修行法门的原因所在。”
法不传六耳,要是将法门传授给了德行不足之辈,自会给自己招来祸患不说,也会害了更多的人。
“那看来弟子勉强算是通过考验了。”陆云风笑道。
闻言,云开真人忍不住轻敲了下这小徒弟的脑壳。
而后笑道:“你其实本性不坏,只因从小生活在云苍宗,觉得朝不保夕,方才养成你这般心思深沉,有些自私自利的性子。”
“师尊倒是看错徒儿了。徒儿骨子里本就是个自私自利之辈。”陆云风也没有掩饰。
这般性子本就是他在前世里养成的,而后投胎带到这里来的,说是从骨子里,那也是实情!
“遥想你我初见,你能放过那些凡人,本就是良善了。”云开真人缓声说道。
不为恶即是善,这也是极为难得!
而后他继续教授,“你本性尚可,而所谓命,乃是在外,诸如你的体魄、你的寿数,还有这世上山川湖泊、花草树木等等一切的物资。”
“世人所求的长生,并非我等修行的目的。可只要道行到了,自然也能长生不死,乃至于成仙。”
言及于此,云开真人轻叹道:
“这些道理并不玄奥幽微,之前出手重伤你青阳师叔的万白山,此人乃是海外元婴散修,早明悟此中道理了。不过人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此人因寿元将尽而不择手段,实则乃是因命反性,蒙昧了心,走了岔路。”
陆云风将这位万白山记在心中,而后问道:“师父,如此说来,这位真君已是本末倒置,那岂不是与道渐行渐远,无缘长生?”
“无缘长生,倒也不至于,如若他能独修命以破此局,蜕而化神,再弥补心性,全了性命双修,也并非不可!”云开真人轻摇了下头。
而后叹道:“我等修士并不赞同全性,全性之辈随心所欲,法乎本心,看似逍遥无穷,却也仅是一时而已。”
“可我等也也不苟同全命,全命之人向外索求无度,极尽私利于一身,看似繁花似锦、风光无限,实则烈火烹油,外强中干,若不回头,迟早埋下祸根。”
“我等性与命,是中庸,应至诚,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陆云风有所感慨。
一听此话,云开真人欣然:“不错,不过更为贴切,应是‘环中’,莫得其偶,谓之道枢;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此乃圆融之境,显于外在,则是我等修士坎离交媾,水火既济,调和阴阳二气的平衡,达到中和状态。”
言及于此,云开真人面带笑意,看着陆云风而不言。
而听了这些之后,陆云风却是有些不解了:“师父所言,应是筑基修士结丹要义所在吧?”
“却也不差,修行全在于修持二字。”云开真人颔首说道。
陆云风眉头微皱,面露思索之色。
过了好一会儿后,他方才轻叹了一声:“弟子可算是明白了。世上散修何其之多,可结丹者寥寥无几,原来一开始他们就走错了路。”
“如若弟子按照原来所想,继续走下去,攫取所能夺得之物为己所用,或许能修行到筑基期,却也与金丹彻底断绝了。”
一想到这里,陆云风不禁有些后怕。
原来这些元婴宗门之所以如此默契,控制了近乎所有的修行资源,使得散修因资源不足而彼此争斗。
如若能从中脱颖而出之辈,定是修命的佼佼者。
可在这种环境里出来的,要是心底良善之辈,狠不下心来,那就只能止步于炼气,一生无缘筑基。
能闯出来的那些筑基修士,无不是自私自利之辈,在心性上不免有了破绽。
这般手段乃是以性命出发,是修行之法的反而用之,实在歹毒至极!
如此也怪不了散修这般不择手段了,不顾如今人族危如累卵之情势。
既以此兴,也应此亡,实在天道循环,报应不爽!
陆云风又将自己这些想法,说与了眼前的师父。
听后,云开真人也是面露唏嘘之色:“从前如此,现在亦然,这世道并没有多少变化。也正是因此,东正阳洲宗门兴盛衰败,往复循环。”
“为师能力有限,独善其身已是难事了,实在难以兼济,只能传法授道,以待来者。”
陆云风看着师父目光灼灼,面露希冀之色,不禁有些头皮发麻:“您老人家别这样子看徒儿啊,我小胳膊小腿的挑不动。”
“那往后有机会就再收些徒弟,只要传承还在,你我师门所愿,未必没有得偿所愿的那一天。”云开真人笑道。
道法的传承之中,师父收徒,向来极其重视徒弟的秉性,弟子是否诚心诚意,是否是自己的同道中人。
最不济师徒之间也应是意气相投之辈。
而他们这一脉的所求,愿此世如丹圆满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