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建兴十二年的五丈原,裹挟着渭水寒意的秋风穿堂而过,卷起病榻前摊开的《南中舆图》。诸葛亮病骨支离的手虚按在舆图边缘,枯瘦的指节划过乌蒙山的等高线、赤水河的蜿蜒曲线,最终停在滇池畔那处用朱砂圈出的“昆明”二字——那是他南征时与孟获王盟誓的地方。羽扇悬在半空,扇面的白羽被咳出的血珠溅上,如落雪点梅,顺着竹骨滑下,恰好坠在舆图右下角的“成都”二字中央,洇开一片暗红。帐外的将星骤然西沉,帐内的呼吸渐渐微弱,唯有那柄染血的羽扇,似仍在守护着舆图上的千里南疆。

第一节青史丹心

成都武侯祠的柏木森森,遮得殿宇间只剩细碎的天光。岳飞手书的《出师表》碑刻立在丹墀左侧,墨色虽已斑驳,笔锋里的沉郁与激昂仍如活物——“亲贤臣,远小人”的刻痕深嵌石中,被往来游者的指尖摩挲得发亮。戴斗笠的老者俯身抚碑,指腹划过“鞠躬尽瘁”四字,忽然长叹一声,恍惚间似有金戈之声从碑中透出:

-七星关前,夕阳如血。孟获之子手持麒麟剑,剑尖挑着酒碗,与蜀汉将军马忠并肩而立。彝汉将士围成圈,将血酒泼向苍天,剑脊映着落日,寒光直透千年,那剑穗上的铜铃叮当,似还在山间回响。

-赤水河滩,晨雾未散。焦氏先祖蹲在陶瓮旁,往发酵的高粱里撒下秘制的曲药,灶火舔舐着瓮底,焦香混着水汽蒸腾,漫过河岸的竹篱笆。妇人提着陶罐来打酒,笑着说“这蒟酱酿的酒,能醉倒山间的猛虎”,古法的香气,竟酿出了后世的盛世滋味。

-滇池月下,爨碑巍峨。石匠们举着錾子,在碑上刻下“夷汉一家”四个大字,每一笔都蘸着松烟墨,刻痕里积着露水,像未干的泪痕。月光洒在碑顶的瑞兽上,石兽的眼睛似在闪烁,守着这跨越千年的誓言。

穿青衫的学者捧着《华阳国志》,站在碑旁红了眼眶:“世人只知丞相北伐,却忘了南征才是他的心血。那‘因俗而治’的策论,不是拓土,是给南疆种了颗‘和’的种子。如今的民族区域自治,早就在当年武侯与彝人盟誓时,埋下了根。”

第二节山河巨变

乌蒙山脉的云雾间,一列高铁穿隧而出,银白色的车身划破云层,如一条游龙在山间穿梭。车窗内,乘客指着窗外的天堑惊叹——当年诸葛亮率部翻山时,需用藤梯攀崖,如今这高铁的时速,竟比当年的木牛流马快了百倍,倒像是那古拙的运输神器,在新时代换了模样重生。

二郎滩上,酱香酒业园区绵延十里,白色的厂房与青灰色的古法陶窖错落相间。焦夷郎蒟酱焦香酒第三十七代传人戴着白手套,正将现代蒸馏器的阀门与陶窖对接。蒸汽从陶管里喷出,带着焦香的白雾漫过他的鬓角,他笑着对身边的学徒说:“先祖传下的蒟酱酿法,得配着现在的温控技术,才能让这焦香飘得更远。”如今,“焦香四溢”商标已注册到海外,每年万吨美酒从这里运出,顺着赤水河的航道,销往世界各地。

数据从不说谎,却比文字更鲜活:

-南中七郡故地,如今已是西南经济增长极。昆明自贸区的货柜车排队驶出,车身上印着“昭通苹果”“普洱茶叶”的标识,司机摇下车窗,对收费员笑着说“这趟发往上海,明天就能上商超货架”;贵阳的大数据中心里,服务器的指示灯闪烁,像当年武侯帐中的兵符,指挥着新时代的“作战”。

-民族团结示范村寨星罗棋布。在楚雄的彝寨里,汉族的木匠帮着彝人修新屋,彝族的姑娘教汉族的媳妇绣火塘纹;在西双版纳的傣寨,傣家的泼水节上,苗、汉、哈尼族的同胞一起举着水盆,水花溅起,映着所有人的笑脸,“踏歌”的舞步踏遍村寨的石板路。

-武侯南征路线申遗在即。考古队员在七星关遗址旁竖起标识牌,游客们沿着当年的行军路线徒步,在赤水河滩上捡起一块陶片,听向导讲焦氏酿酒的故事;文旅融合的春风里,周边的农家乐生意兴隆,老人坐在院坝里,给游客们唱当年彝人颂武侯的古歌。

第三节文脉永续

大理三月街的集市上,白族银匠李阿爷的摊子前围满了人。他眯着眼,小锤在银壶上轻轻敲打,每一下都对应着八阵图的“生门”方位——壶身上,“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个字的錾痕里嵌着银屑,像星星落在银器上,闪着温润的光。有游客问他为何刻八阵图,他放下小锤,指着远处的苍山说:“武侯的阵法,是保平安的,刻在银壶上,喝起茶来都踏实。”

丽江古城的文昌书院里,老槐树下落着花瓣。纳西族学童们坐在石桌旁,齐声诵读《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声音被风卷着,飘进旁边的茶馆,茶客们停下啜茶,侧耳听着,有白发老者跟着轻声念,眼角泛起泪光。书院的先生说,这篇文章,在这里已经传了几百年,每个纳西孩子开蒙,都要先读它。

西双版纳的傣寨藏经阁里,贝叶经与《便宜十六策》并排放在紫檀木架上。老佛爷戴着老花镜,用傣文在贝叶上抄写“为政以仁”,他说:“武侯的书和佛经一样,都是教人行善的,要一起藏着,传给子孙。”

最令人动容的,是那些跨越山海的追寻:

-成都武侯祠每年接待游客千万,春日的海棠花下,常有周边国家访客对着诸葛亮的塑像跪拜泣下。他们的祖父曾告诉他们,《出师表》是“东方的忠义典范”,这次来,是想带一抔祠里的土回去,让后代知道什么是“鞠躬尽瘁”。

-台湾同胞林先生专程从台北赶来,在七星关遗址旁,用丝绢小心翼翼包起一捧泥土。他捧着土,泪水滴在丝绢上:“爷爷是四川人,临终前说,七星关的土里有武侯的精气,让我一定要来取一抔,带回去给孩子们看,告诉他们,我们的根在这里。”

-东南亚的学者们组成考察队,沿着诸葛亮南征的路线行走。有人在书中写道:“武侯的南征,不是征服,是文明的交融,他用‘和抚’之策,在东南亚与中国之间,架起了最早的文化桥梁。”

第四节魂兮归来

夜航机穿过南中上空时,靠窗的女孩突然指着云海尖叫:“妈妈你看!那是什么?”云层之间,七颗星星连成勺状,明明灭灭,像是有人在云端提着灯盏。旁边的彝族毕摩抚着胡须,轻声解释:“那不是星星,是武侯的七星灯。当年他说‘魂镇南疆’,如今见高铁如龙,万家灯火,是来巡边的,见咱们过得好,他就放心了。”女孩似懂非懂,却看见那七星的光芒里,似有羽扇的影子一闪而过,转瞬化作一道彩虹,落在乌蒙山区的新房上。

那是脱贫攻坚决胜年,乌蒙山区最后一批易地搬迁户搬进了新房。王老汉站在自家门楣前,用抹布擦拭着刚刻上的“宁静致远”四个字,转头对孙子说:“你看这四个字,当年武侯就是这么教咱们的——要踏实过日子,要往前看。他当年让百姓‘务农桑’,现在咱们用无人机播种,一亩地能收上千斤,算是超额完成丞相的任务了!”孙子举着无人机的遥控器,笑着说:“爷爷,下次播种,我要让无人机飞过五丈原的方向,让丞相看看咱们的新庄稼!”

终章:生生不息

红日初升,武侯祠的第一炷香在晨光中点燃。香客们望着青烟直上九霄,忽然有人惊呼:“你们看!”青烟缭绕间,羽扇纶巾的身影渐渐清晰——那身影坐在云端,手里捧着一卷《南中舆图》,羽扇轻轻一拂,舆图上的高铁、酒厂、新房便活了过来。耳边似有低语传来,带着蜀地特有的温厚口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今见华夏复兴,亮可含笑矣。”

此时:

-赤水河畔,新酒开坛。大家举起酒碗,对着五丈原的方向敬了一杯,酒液溅在青石上,冒出细小的气泡,焦香四溢漫过千年时空,与当年的蒟酱香气交织在一起。

-成都自贸区的码头,货轮鸣笛启航。笛声穿过锦江,与武侯祠的铜铃声撞在一起,像当年诸葛驼铃在丝路上的回响,货轮上的集装箱印着“一带一路”的标识,正驶向更远的海洋。

-南中大地的山坡上,各族儿女共植下一棵“民族团结树”。彝家姑娘的银饰叮当作响,傣家小伙的筒裙扫过泥土,汉族的孩子扶着树苗,苗家的老人浇水时,笑着说:“这棵树的根,要扎在武侯盟誓的土地上,长得高高的,让所有民族都靠着它乘凉。”

青史千行书忠烈,山河万里证初心。武侯的精神,早已化作春风细雨,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播种——播下的是希望;每一次收获——收获的是幸福;每一次薪火相传——传下的是“和”与“忠”的信念。

(全书终)

乙巳年九月二十七日

于龙马湖畔彭寅翁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