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有钱的捧个钱场或免费的推荐票月票给投上几个小弟感激不尽)
成为五级工后,林磊在车间的活动范围无形中扩大了些。一些过去他不太方便去的地方,如今也能以“技术交流”或“查找资料”的名义涉足,比如厂里的技术图书室。
这间图书室位于厂办大楼一层角落,平日里门可罗雀。运动起来后,更是鲜有人至,管理图书的老管理员也成了“闲散人员”,整天抱个搪瓷杯打盹。然而对林磊而言,这里却是一处难得的宝地。虽然新书几乎没有,但那些蒙尘的旧技术期刊、工具手册、甚至是一些苏联时期的译著,对他系统性的知识补充极有帮助。
这日下午,忙完手头的急件,林磊跟组长打了声招呼,便又溜达到了图书室。他轻车熟路地找到存放机械手册和金属工艺学期刊的区域,正准备抽出那本厚厚的《机械设计手册》第三卷,却发现书架深处,靠窗的角落坐着一个人。
那人约莫五十岁年纪,头发花白,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袖口已经磨起了毛边。他正伏在一张旧木桌上,对着一本外文书和几张写满公式的草纸,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划动着,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林磊发现是他。陈世襄陈工程师,厂里少数几个有过留洋经历的高级技术人才,开始前是技术科的顶梁柱,主持过几个重要的技改项目。开始后就自然首当其冲,被贴了不少小纸条,还戴上了不好的帽子,早就靠边站了。
林磊没有出声打扰,只是悄悄走到他侧后方,目光扫过那本外文书——是一本德文的精密机械方面的专著,以及草纸上那些复杂的力学计算和结构草图。他看的似乎是一种高精度传动机构的设计难题
陈工显然遇到了瓶颈,嘴里喃喃自语:“…这个径向跳动公差要求太高了,现有的加工条件根本达不到…如果改变支撑结构,刚度又怕不够…热处理变形量也不好控制…”
林磊静静地看了一会儿,结合自己刚刚掌握的热处理工艺知识和前世的经验,心里渐渐有了点想法。他看得出,这位陈工是真有本事的人,提出的问题直指核心,计算也极为严谨。
他轻轻咳嗽了一声。
陈世襄吓了一跳,如同受惊的兔子,猛地合上书,手忙脚乱地想用旁边的报纸盖住草纸,脸上闪过一丝慌乱。待看清来人是林磊——一个他有点印象的年轻工人,似乎最近挺出风头,但并非那些闹事的积极分子后,神色才稍缓,但警惕之色未去。
“你是…三车间的林磊同志?”陈工扶了扶眼镜,语气带着疏离和谨慎。
“陈工您好,没打扰您吧?”林磊态度谦逊,指了指他刚才看的书架,“我来找本手册。”
“哦,好,你看你的。”陈工显然不想多谈,准备收拾东西离开。
林磊却仿佛没看出他的回避,目光“不经意”地落在那些草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年轻人好奇:“陈工,您这是在算…无间隙传动机构的刚性补偿?这问题确实棘手。”
陈世襄收拾东西的手一顿,猛地抬头,镜片后的眼睛锐利地看向林磊:“你看得懂?”
一个年轻工人,能一眼看出他正在琢磨的问题本质?这可不是普通学徒工该有的水平。
林磊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指了指脑袋:“瞎琢磨。以前看杂书的时候见过类似的图,刚才听您念叨径向跳动和刚度,就瞎猜了一下。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考虑在热处理阶段就引入预应力,反向补偿一部分预期变形?或者用分层淬火,控制不同部位的相变应力?”
他说的很粗略,但提到的“预应力补偿”和“分层淬火控制应力”这两个概念,却让陈世襄浑身一震!
这正是他模糊想到但还没理清的方向!甚至林磊提到的后者,角度更为巧妙!
“你…你详细说说!”陈世襄也顾不上避嫌了,一把拉住林磊的胳膊,眼睛放光,仿佛看到了珍宝,“分层淬火,怎么个控制法?不同部位的冷却介质和速度如何选择?马氏体转变量的梯度如何设计?”
这一刻,他不再是那个谨小慎微、靠边站的工程师,而是一个纯粹的技术求索者。
林磊也没有藏私。他结合系统赋予的《金属热处理工艺详解》里的知识,以及前世的一些碎片化记忆,尽量用这个时代能理解的语言和工艺条件,阐述了自己的想法。他没有给出具体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路和几种可能性探讨。
即便如此,也足以让陈世襄听得如痴如醉,时而恍然大悟,时而陷入沉思,时而迫不及待地拿起笔重新演算。
“…妙啊!从这个角度切入,虽然工艺复杂了点,但可行性大大增加了!小林同志,你这脑袋是怎么长的?”陈世襄算了一阵,猛地一拍大腿,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看林磊的眼神彻底变了,充满了惊叹和欣赏。
“陈工您过奖了,我就是平时喜欢瞎想,班门弄斧了。”林磊保持谦逊。
“不不不,这绝不是瞎想!”陈世襄连连摆手,感慨道,“真没想到,咱们厂里还有你这样肯钻技术、又能想到点子上的年轻人!好啊,真好!现在这股风气…唉,不说这个。”
他似乎意识到失言,及时刹住话头,但脸上的兴奋和找到知音的喜悦却掩藏不住。他压低声音:“小林,以后…以后要是有什么想法,随时可以来这儿找我讨论。我这儿…别的不多,就是还有些旧书旧资料。”
“那太好了!谢谢陈工!”林磊心中一喜,这正是他想要的。一位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的点拨,比他自己摸索要高效得多。
“是我该谢谢你。”陈世襄真诚地说,“跟你这一聊,我这卡了几个月的难题,总算看到点亮光了。”
两人又低声交流了几句关于材料应力释放和精度保持方面的问题,越聊越投机,颇有相见恨晚之感。直到图书室的老管理员咳嗽着提醒要关门了,两人才意犹未尽地停下。
离开图书室时,陈世襄脸上的阴郁和谨慎被一种焕发的研究热情所取代。而林磊,则收获了一位技术上的良师益友,以及通往更深层技术知识的一条宝贵路径。
【获得:高级工程师陈世襄的赏识与友谊,技术视野拓宽,隐性技术人脉 1】
知识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火花,在这特殊的时期,显得尤为珍贵。林磊知道,与陈工的交流,将是他技术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