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宜州项目的兄弟姐妹们,咱们一起举个杯,欢迎总部调研组的老师们!”
圆桌主位旁,一个白衬衫、金边眼镜的男人先起身,声音不高,却让整个包间瞬间安静。
他叫游马,宜州分公司负责人,也是集团南区十九个分支机构里最年轻的高级经理。
夏成才悄悄打量:对方肩背笔直,举杯的手势像量过尺寸,客气里带着不容拒绝的节奏感。
“等会儿得主动去打个招呼。”他在心里记账——半年度经营分析会筹备,离不开宜州团队的场地和人力。
三巡茶歇之后,话题才滑到正事。
“明天会议室再对表,今晚先放松。”这是调研组的惯例:先把气氛烘到位,数字和指标留给第二天的PPT。
夏成才端着分酒器,给自己倒了浅浅一杯,起身,绕了半圈,停在游马身后。
“游总,我敬您一杯,后面几天还得靠您多指点。”
游马眼角带笑,杯子轻轻一碰,发出清脆一声,“指点不敢当,互相成就。”
酒只湿了唇,总算把流程走完。
回到座位,陈凯冲他抬抬下巴,低声打趣:“节奏不错,法学院的高材生也懂‘先干为敬’。”
夏成才笑而不语——他懂的是“先礼后兵”。
主位上的常钻已经红了脸,却坚持自己倒茶。
“今晚不拼量,拼的是心情。”他一句话,把可能上头的酒局按了暂停键。
众人顺势换了热茶,场面从“干杯”切换到“干壶”,气氛反而更松弛。
趁空档,陈凯把夏成才往前一推:“老游,隆重介绍一下,这是总部财产险部的小夏,法大硕士,新来的骨干。”
“噢,少年才俊。”游马推了推眼镜,侧头吩咐助理:“把我的名片拿一张给夏老师,后面理赔条线的培训,还要请他多支援。”
一句话,把“欢迎”升级成“合作”,桌面上的热度又涨了两摄氏度。
夏成才双手接名片,微微躬身,“游总抬爱,我还处在学习阶段,后面少不了叨扰。”
话音落地,他自己先抿了一口茶,算是“回礼”。
这套应答行云流水,像提前写好的脚本,却没人觉得突兀——在座的都是“场面”里泡出来的,分寸感早已写进肌肉记忆。
茶过三巡,常钻敲了敲玻璃转盘,发出“叮叮”两声脆响。
“今晚就到这儿,大家回去早点休息,明天九点会议室,咱们把材料对齐。”
领导发话,等于给夜晚按下休止符。众人起身,外套搭臂,三三两两往外走,走廊里还残留着普洱与陈皮的混合香气。
夏成才扶着常钻的胳膊,把人送进电梯。
“小夏,今晚表现不错。”常钻拍拍他的手背,声音压低,“明天汇报,你来主讲,我兜底。”
一句话,比任何“干杯”都沉。
回房已经十点半。
夏成才冲了个热水澡,把茶杯里最后一点普洱倒进嘴里,苦味在舌尖打了个转,人却更清醒。
他打开笔记本,把今晚的“潜台词”逐条记下:
1.宜州团队对总部调研既欢迎又谨慎——数据漂亮,但不想被“一刀切”模板套住。
2.游马年轻,却极重“主场节奏”,后续沟通得用“共创”而非“指导”姿态。
3.常钻身体欠佳,却坚持亲自站台,说明半年会结果直接挂钩他的年度考核。
写完三点,他合上电脑,窗外恰好传来几声遥远的鸡啼。
宜州的夜静得能听见心跳。
夏成才靠在床头,忽然想起研究生毕业那天,导师拍着他的肩说:“去做保险?别糟蹋了法律。”
如今他在这条“不般配”的赛道里跑了两年,反而越跑越顺。
是时代奇怪,还是自己天生适合解读规则的缝隙?
他没想明白,也不需要想明白——明天还有一场更硬的“考试”在等着。
灯关掉的瞬间,手机屏幕亮起,是陈凯发来的语音:
“早点睡,明早七点早餐,游总请喝豆浆。”
夏成才回了句“收到”,把手机反扣在枕边。
黑暗里,他听见自己的呼吸渐渐拉长,像一条悄悄收紧的锚链,把漂泊了一天的思绪缓缓放平。
这一夜,没有梦,却足够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