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了,成汉也是汉,兴汉! 第9章 凉州大马

作者:材官校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4 06:54:45
最新网址:www.wuquge.com

“凉州大马,横行天下。凉州鸱苕,寇贼消。鸱苕翩翩,怖杀人。”

要说如今的西晋,还有哪只骑兵可以和巅峰重装骑兵对抗,最有可能的就是歌谣中的凉州大马。

而凉州大马的统帅,就是凉州第一猛将北宫纯。

刘麟读书时对此人印象极为深刻。

或是因降敌的污点,北宫纯之名不显于后世,但他在多处史料中的战绩记载,夸张到像是演义小说。

永嘉二年(公元308年)三月,山贼王弥投降匈奴汉国,被匈汉皇帝刘渊拜为征东大将军,领数万兵马前来攻打西晋。

王弥也确实有点本事,一个月内攻陷无数郡县,连破青、徐、兖、豫四州,杀向京都,其势如破竹,锐不可挡。

甚至,连人称“西晋最后的名将”、“西晋救火队长”的苟晞都阻拦不住,只能任其攻入许昌拿下轘辕关。

过轘辕关后,王弥又在洛阳附近大败晋庭官兵,屯兵津阳门,对帝都洛阳虎视眈眈。

西晋朝堂一时震动,连忙组织人手应对。

北宫纯也终于第一次在正史中显露了名声。

同年五月,已是凉州督护(副大军区级)的北宫纯奉凉州刺史张轨之命,领兵来援,面对已经连胜两个月的王弥大军,这个西凉猛将竟然点起百多人,正面踏了王弥气势正盛的万人大营!

“北宫纯募勇士百馀人突陈,弥兵大败。”

之后各路勤王军赶到,王弥仓皇逃窜,北宫纯又衔尾追杀,一直追到了匈奴援军刘聪的大营。

“北宫纯等与汉刘聪战于河东,败之。”

虽说史料中关于的交战数字多有讹误,但由此已可窥得北宫纯之勇猛。

等到第二次洛阳之战时,北宫纯的战绩则更加骇人。

永嘉三年,刘聪、刘曜、刘景、王弥、呼延颢联领五万匈奴骑兵先行,呼延翼领步兵殿后,厉兵秣马再攻洛阳。

一路上匈奴连克数座西晋城池,又一次打到了洛阳城下。

西晋朝堂再次惊慌失措。

危急之时又是北宫纯奉凉州刺史张轨之命,纵马狂奔两千里驰援洛阳。

“北宫纯等夜帅勇士千馀人出攻汉壁,斩其征虏将军呼延颢。”

这一次,北宫纯直接杀入匈奴大营,当场砍死匈奴的征虏将军呼延颢,吓的刘聪连夜从宜阳退回了洛水,三日后战况传开,匈奴后营当场惊惧炸营,大司空呼延翼死于其中。

要知道呼延可是匈奴的四大贵姓里最贵的一个,如今刚和北宫纯交战三天,就连着死了俩呼延,连主帅刘聪都开始怀疑自我了。

于是,已经有些磕昏头的刘聪就干了一件让人惊掉下巴的事——两兵交战时留下了冠军将军呼延朗守营,自己亲自跑到嵩山上求神拜仙。

然后喜闻乐见的事就发生了,西晋参军孙询探得军营空虚,果断点起兵马前去偷营,守营的呼延朗当场战死。

这下连死三呼延,刘聪彻底懵逼,迫于国内压力不得不收兵撤退,于是第二次洛阳之战草草结束。

按照正常王朝统治者的想法,匈奴围城,社稷危在旦夕,铁杆凉州送来如此一名猛将连解两次京都之祸,怎么可能不予封赏?

但事实是,不管什么史料,竟然都没有北宫纯被封赏的记载,像是被刻意遗忘了一般。

更离谱的,其实是第三次洛阳之战。

要知道这一次和前两次可不一样,前两次北宫纯千里驰远,人疲马乏都能打出夸张到像是演义的战绩。

第三次洛阳之战,北宫纯早就奉张轨之命,提前赶赴洛阳,等在了附近!

但很可惜,神奇的晋庭发力了。

敌军兵临城下,他们竟然自己先内乱起来了!

整个京都变成了一锅粥,北宫纯甚至都没能领兵作战!

事实也证明,没有北宫纯的洛阳守卫战,跟一张脆纸没有任何区别,轻松就被匈奴攻陷。

洛阳沦陷后,北宫纯或是出于愧疚或是出于其他原因,没有回凉州面见张轨,而是徘徊长安,再谋守国尽忠。

这个时候,按照正常的王朝统治者的想法,洛阳血淋淋的事实已经摆在面前了,应该让有真材实料的北宫纯护卫长安了吧。

但神奇的晋庭又一次发力了,北宫纯竟然还不是防守主力!

之后的结果都不用猜了,匈奴连败晋庭,长驱直入攻至下邽,北宫纯自长安帅其众投降。

以前刘麟和朋友们聊到这段的时候,就有朋友说这北宫纯也不怎么忠啊,最后还是投降了。

可刘麟不这么觉得,此时匈奴的真正主力如刘曜、王弥、石勒、呼延晏全都在洛阳附近,长安这里只放了个三线的刘雅提防着。

别说现在的刘雅还没成长起来,就算后期成长起来了,也就是大司空呼延翼那种被北宫纯一个炸营就干掉的角色。

甚至要不是长安防守主力里叛出去个牙门将,长安能不能这么快打起来都是个问题。

在这种还算安全的情况下,北宫纯出长安,去百里之外的下邽去找刘雅投降。

这就类似于08年奥运会超级丹在手感最炸裂的时候,跑去野球场,向一个不知名的市级青训小将认输。

今日刘麟亲眼见到了北宫纯。

结合史料的记载和他对自己的态度,刘麟心中有了大概的猜测。

北宫纯投降匈奴的最大可能,应该有二。

一曰门第!

二曰站队!

因九品官人法的渐趋完备,两晋朝堂的士族极重血统、门第。

虽然史料中没有记载北宫纯的出身,但北宫本就是比较罕见的复姓,渊源较少。

最主要的分支只有两个,一是传承自春秋时期,卫国君主卫成公的曾孙姬括;二是少数民族归附,比如北宫伯玉。

但不管是哪一支,在西晋都算不上郡望甲族,甚至都要归到寒门或庶民里了。

于是出身低下、粗鄙老卒的标签就粘到北宫纯身上了。

这种标签一粘,在把控朝廷的士族子弟们看来,那简直就是一个浊不可闻的异类。

更糟糕的是,两晋朝廷极喜内斗。

北宫纯又是个愚忠的,对天子和张轨不是一般的忠心,怎么可能因为这些涂脂抹粉的士族子弟招揽了两三句话,就转投了他人阵营。

这样一来,北宫纯就犯了朝堂诸公的众怒了。

怎么?

你一个武力爆表、功绩爆表的武将。

不站队,不投靠,不内斗。

想在这个朝堂里干什么!

难不成...你还真想驱逐鞑虏,恢复华夏?!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