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纪年 第1章 前言:水涨之年与争山之血

作者:一眼生花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11-04 08:17:34
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历史,曾以陆地为纸,山河为墨。

当那纸被咸水浸透、墨迹被巨浪抹平,书写的方式便彻底改变了。

21世纪末的警钟,最终未能唤醒沉睡的巨兽。冰川消融的涓滴细流,汇聚成无可阻挡的灭世洪涛。海平面,这个曾经只在地理课本和气候报告中出现的抽象数字,成了悬在人类文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年年,一寸寸,缓慢而坚决地落下。

起初是海岸线的溃退。繁华的滨海都市,那些人类引以为傲的文明灯塔——纽约、上海、里约、威尼斯……率先尝到了苦涩的海水。防波堤如同孩童堆砌的沙堡,在一次次强化的风暴潮和不断抬升的海平面面前徒劳地崩塌。财富、记忆、生命,被浑浊的咸水无情吞噬。低洼的平原国家,孟加拉国、荷兰大片区域、太平洋诸多岛国,成为最早沉入“蓝墓”的祭品,地图上只留下代表消失的空白和亿万流离失所的难民潮。

恐慌如同瘟疫般蔓延。资源,尤其是赖以生存的土地和淡水,变得前所未有的珍贵。昔日国界的意义在灭顶之灾面前迅速消解,取而代之的是赤裸裸的生存竞争。内陆国家尚能喘息,但压力剧增。而海拔,这个曾经只关乎风景和攀登难度的地理参数,一夜之间成为决定种族存续的关键指标。高山,成了汪洋中的孤岛,最后的诺亚方舟。

“争山之役”——后世史书如此命名那场将人类最后残存的秩序彻底撕碎的浩劫。

它不是一场传统意义上的世界大战,没有明确的宣战方和战线。它是无数场在迅速缩小的陆地碎片上爆发的、绝望的争夺战的总和。当海水淹没平原,将山脉切割成孤岛,每一座拥有稳定水源、可耕种坡地或战略价值的高峰,都成了必争之地。

昔日的盟友反目,弱小的国家被强邻吞并或驱逐。高科技武器在狭窄的山脊和谷地中碰撞,化学武器、基因武器甚至小型战术核武器,都被绝望地投入战场,只为争夺一片可以立足的山坡,一个能够呼吸的山洞。海平面在缓慢上涨,而山巅的厮杀却日以继夜。鲜血染红了残存的雪线,尸体滚落山崖,坠入那仍在不断上涨、虎视眈眈的灰蓝色深渊。伦理、法律、人性的最后藩篱,在生存的本能面前土崩瓦解。

战争持续了十年。当硝烟最终被海风带来的咸腥气息吹散时,人类版图已彻底改写。旧时代的国家概念几乎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以几座巨型山脉为核心的“高地联盟”(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山巅联盟”、安第斯山脉的“脊梁同盟”等)和一些依托零星高峰建立的微型城邦。人口锐减至巅峰时期的不足十分之一,科技树在战火和资源匮乏中断裂扭曲,大量知识和技术遗失在动荡和迁徙中。幸存者蜷缩在高山堡垒的温控屏障之后,依靠着艰难维持的循环农业、海水淡化厂和从沉没城市废墟中打捞的物资,在恐惧和猜忌中苟延残喘。

海洋,不再是生命的摇篮,而是吞噬一切的坟墓,是隔绝希望的鸿沟。陆地文明的火种在寒风中摇曳,幸存者们望向窗外那无边无际、深不可测的灰蓝,眼中只剩下绝望与警惕。

然而,历史并未在此终结。正如深海永远隐藏着未知,人类在绝境中的适应力也超乎想象。当“高地联盟”在温控穹顶下试图维系旧世界的残影时,另一群人,被陆地遗弃或主动遗弃陆地的人,开始将目光投向那片埋葬了过去的蔚蓝。

新的文明形态,在高压、黑暗与咸涩中,悄然胎动。海洋的纪元,在旧陆地的尸骸上,翻开了它沉默而汹涌的第一页。

《海洋纪年》的故事,便始于这新旧纪元交替的刀锋之上。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