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本上记录的“核心创伤”字样,如同一个刚刚被发掘出的、带着不祥气息的古老铭文。方澈靠在床沿,虚脱感与那沉重的悲伤相互交织,在寂静的深夜中弥漫。
那被窥见的画面——昏暗角落、蜷缩的男孩、压抑的哭泣、冰冷的诅咒——反复在他脑海中闪回。每一次闪回,都带来一阵细微却清晰的悸痛,仿佛触碰到了某根埋藏极深、早已与神经长在一起的锈蚀铁钉。
这不是外来的攻击,这是他自身历史的一部分,是构成他心灵地基中一道深黑的裂痕。
评判之镜,那冰冷破碎的防御系统,感知到了他对根源的触碰,变得异常“活跃”。即使退出了秘境,那恶毒的低语依旧试图隔着现实帷幕渗透而来:
“窥探有什么意义?**知道了又能改变什么?****不过是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残缺罢了。**”
但这一次,方澈的反应与之前截然不同。
他没有被拉入自我否定的漩涡,也没有试图强行压制这些声音。那惊鸿一瞥看到的“内在小孩”的影像,极大地改变了他的认知视角。
他听着那些评判低语,心中升起的竟是一丝悲悯。他仿佛能看到,在那无数破碎镜面的背后,那个冰冷的自动防御系统,正由一个 terrified child(惊恐的孩子)在盲目地、疯狂地操控着,拼命阻止任何人(包括现在的方澈自己)再次靠近那片冻土,生怕再次遭受那“不被允许存在”的伤害。
“我知道你在害怕。”方澈在内心,对着那评判的声音轻声说道,语气平静,带着理解,“你在保护他,也保护你自己。我知道那种不允许哭的感受。”
这不是策略,而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
奇迹般地,当他以这种能量去回应时,那渗透而来的评判低语的尖锐程度,似乎瞬间降低了些许,虽然依旧冰冷,却少了几分恶毒,多了几分……顽固的悲伤。
方澈意识到,与内在受伤部分的沟通,需要的不是力气,而是同频的共鸣。不是高高在上的“我来疗愈你”,而是平等尊重的“我愿靠近你,理解你”。
他需要一座桥。一座能跨越时空、连接当下成年自我与那个被冻结童年自我的——光之桥。
第二天开始,方澈的修行重心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他不再花费主要精力去应对昏沉巨兽或标记评判入侵,而是开始有意识地、持续地构建和加固自身的温暖与稳定。
他更加用心地生活,放大每一个细微的美好体验:阳光的温度、食物的味道、家人一个眼神的交汇。他将这些体验如同珍宝般收集起来,内化为自身能量的基石。
他的冥想也不再是单纯观察呼吸,而是开始尝试一种引导式内在想象。
他会先充分 grounding(扎根),感受身体的稳定和【定】印的温暖。然后,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安全、温暖、充满光的内在空间。这或许是一个宁静的海滩,一个阳光洒落的林间小屋,或者就是一个纯粹由温暖光芒构成的空间。
他会在心中,向那片冻土的方向,发出真诚的、持续的邀请:
“如果你愿意,可以来到这个光之中。这里很安全,可以休息。”“你不需要做什么,不需要表现好,存在在这里就好。”“我在这里陪着你。”
最初几天,没有任何回应。那片冻土方向死寂一片,只有评判之镜偶尔传来的、强度已减弱的冰冷警告:“陷阱!”“别上当!”
但方澈不气馁。他明白,数十年的冰冻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化解。他需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持续传递能量的过程。
他就像一座灯塔,只是持续地、稳定地向黑暗的海域发送着光信号,不管是否有船只收到。
有趣的是,当他将主要能量用于构建自身温暖和发送邀请,而不是直接对抗心魔时,他发现自己在现实中变得更加稳定和有耐心。
面对小宇的哭闹,他不再那么容易烦躁,而是能更自然地看到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面对妻子的情绪,他也能少一些防御,多一些倾听。
因为他内在有一个更温暖、更稳定的“家”了。外在的风雨,不再那么容易让内部倾覆。
几天后的一个深夜,方澈再次沉入心象秘境。
废墟依旧,双魔并峙的格局未变。但他自身散发出的能量场,变得更加温暖和稳定,仿佛自带一层微光。
他没有靠近那片评判裂缝,也没有去招惹昏沉巨兽。他只是远远地,在那个自己构建的、想象中的“光之空间”里,持续地向冻土方向发送着温暖的意念波。
这一次,他发送的不是抽象的邀请,而是具体的感觉。
他将在现实中品尝到的美味的感觉,打包成温暖的意念:“尝尝这个,很甜。”他将拥抱儿子时感受到的柔软和信任,打包发送:“这种感觉,很安全。”他将妻子偶尔流露的理解眼神,打包发送:“被这样看着,是可以的。”
他如同一个耐心的邮差,不断地向那个被冻结的国度,寄去来自“当下”和“现实”的温暖包裹。
时间缓缓流逝。
就在他以为这次依旧不会有任何回应,准备离开时——
忽然,从那漆黑冰冷的裂缝深处,极其微弱地、几乎难以察觉地,飘回来了一丝细如发丝的能量波动。
那不是冰冷的评判,也不是悲伤的哭泣。
那是一种极其微弱的……好奇?或者说,是一丝对那种“甜”、“安全”、“可以”的感觉的……困惑的触碰?
仿佛一个在黑暗中生活了太久的存在,第一次感知到光,不是立刻拥抱,而是本能地、小心翼翼地伸出指尖,极快地触碰了一下,然后又缩回黑暗中。
但就是这一丝反馈,让方澈的意识瞬间亮了起来!
有回应!那个被冻结的部分,并非完全死亡,它依然保有最基础的感知力!
虽然反馈微弱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这无疑是突破性的进展!这意味着,那座“光之桥”,终于探测到了对岸,并且收到了一个极其微弱的信号!
方澈强压下心中的激动,保持能量的平稳和温和,不敢有丝毫惊扰。他继续稳定地发送着温暖的包裹,不再期待回应,只是发送。
他知道,第一次接触之后,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持续,才能建立最基本的信任。
退出秘境后,方澈在笔记上记录下这里程碑的一刻:
“光之桥初建。收到冻土微弱的感知反馈,似为困惑与好奇。确认其感知犹存。策略:持续稳定发送现实温暖体验之能量包裹,以建立基本信任,切忌急于求成。”
合上笔记,方澈走到窗边,望向夜空。
夜空依旧漆黑,但他仿佛能看到,在那无垠的黑暗深处,有一根比蛛丝还要纤细的、散发着微光的线,已经悄然架设起来。
线的这一端,是当下的、成长的、拥有资源的他。线的那一端,是过去的、受伤的、被冻结的他。
桥梁虽细,但已连通。
疗愈的曙光,第一次真正地,照进了那片亘古的冻土。